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缩略语表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26页 |
1 核盘菌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1 核盘菌及其危害 | 第15-16页 |
1.2 核盘菌的致病机理 | 第16-17页 |
1.3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 | 第17-19页 |
1.3.1 抗病育种 | 第17页 |
1.3.2 农业措施 | 第17-18页 |
1.3.3 化学防控 | 第18页 |
1.3.4 生物防治 | 第18-19页 |
2 盾壳霉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2.1 盾壳霉的生物学特性 | 第19-20页 |
2.2 盾壳霉的生防机制 | 第20-21页 |
2.2.1 重寄生作用 | 第20页 |
2.2.2 抗生作用 | 第20-21页 |
2.3 盾壳霉的生防潜能 | 第21-22页 |
3 真菌分生孢子发育的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3.1 G蛋白信号途径参与分生孢子的形成 | 第22页 |
3.2 MAPK信号途径参与分生孢子的形成 | 第22-23页 |
3.3 cAMP信号相关途径参与分生孢子的形成 | 第23页 |
3.4 细胞自噬途径参与分生孢子的形成 | 第23-24页 |
3.5 盾壳霉产孢相关基因的研究 | 第24-25页 |
4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CmVps39参与调控盾壳霉的液泡融合、细胞自噬、分生孢子形成和寄生能力 | 第26-54页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26-36页 |
1.1 试验菌株和载体 | 第26-27页 |
1.2 试剂和培养基 | 第27-30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30-36页 |
1.3.1 盾壳霉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0页 |
1.3.2 Southern Blot分析 | 第30-32页 |
1.3.3 Total RNA的提取 | 第32页 |
1.3.4 第一链cDNA合成 | 第32-33页 |
1.3.5 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 PCR) | 第33页 |
1.3.6 反向PCR克隆基因 | 第33-34页 |
1.3.7 载体构建和ATMT转化 | 第34页 |
1.3.8 蛋白提取和免疫分析 | 第34-35页 |
1.3.9 盾壳霉生长速度测定 | 第35页 |
1.3.10 盾壳霉产孢量的测定 | 第35页 |
1.3.11 盾壳霉孢子萌发量的测定 | 第35页 |
1.3.12 盾壳霉寄生菌核能力的测定 | 第35-36页 |
1.3.13 盾壳霉原生质体的释放 | 第36页 |
1.3.14 显微观察 | 第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51页 |
2.1 T-DNA插入突变体ZS-1N22225的生物学表型 | 第36-37页 |
2.2 突变体ZS-1N22225中T-DNA破坏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 第37-38页 |
2.3 RT-PCR检测CmVps39的表达 | 第38-39页 |
2.4 敲除与互补技术研究CmVps39的功能 | 第39-40页 |
2.5 CmVps39参与盾壳霉的产孢、生长及孢子萌发 | 第40-42页 |
2.6 CmVps39的亚细胞定位 | 第42-43页 |
2.7 CmVps39参与液泡的融合过程 | 第43-44页 |
2.8 CmVps39参与细胞自噬的过程 | 第44-47页 |
2.9 CmVps39参与维持渗透和pH的平衡 | 第47页 |
2.10 CmVps39参与盾壳霉寄生核盘菌菌核 | 第47-49页 |
2.11 ΔCmVps39影响盾壳霉的细胞壁完整性 | 第49-51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1-54页 |
第三章 CmAim24参与调控盾壳霉线粒体的形态和功能、分生孢子形成及寄生能力 | 第54-72页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55-59页 |
1.1 试验菌株和载体 | 第55页 |
1.2 试剂和培养基 | 第55-56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56-59页 |
1.3.1 hiTAIL-PCR克隆基因 | 第56-57页 |
1.3.2 载体构建和ATMT转化 | 第57-58页 |
1.3.3 显微观察 | 第58页 |
1.3.4 ROS和H2O2的测定 | 第58-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9页 |
2.1 T-DNA插入突变体ZS-1TN1961的生物学表型 | 第59页 |
2.2 突变体ZS-1TN1961中T-DNA破坏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 第59-60页 |
2.3 RT-PCR检测CmAim24的表达 | 第60-61页 |
2.4 敲除与互补技术研究CmAim24的功能 | 第61-62页 |
2.5 CmAim24参与盾壳霉的产孢及孢子萌发 | 第62-63页 |
2.6 CmAim24参与盾壳霉寄生核盘菌菌核 | 第63-64页 |
2.7 CmAim24的亚细胞定位 | 第64-66页 |
2.8 CmAim24影响线粒体的形态 | 第66页 |
2.9 CmAim24影响盾壳霉活性氧的产生 | 第66-67页 |
2.10 CmAim24影响盾壳霉在非发酵性碳源上的生长 | 第67页 |
2.11 添加外源ATP不能恢复 ΔCmAim24的产孢 | 第67-68页 |
2.12 CmAim24不参与渗透调节 | 第68-69页 |
2.13 CmAim24影响盾壳霉细胞壁完整性 | 第69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9-72页 |
第四章 CmHmgr参与调控盾壳霉的生长、分生孢子形成和寄生能力 | 第72-86页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74-75页 |
1.1 试验菌株 | 第74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74-75页 |
1.2.1 载体构建和ATMT转化 | 第74页 |
1.2.2 显微观察 | 第74-75页 |
1.2.3 寄生致腐核盘菌菌核能力的测定 | 第7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5-84页 |
2.1 T-DNA插入突变体ZS-1TN5012的生物学表型 | 第75-76页 |
2.2 突变体ZS-1TN5012中T-DNA破坏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 第76页 |
2.3 阿托伐他汀抑制盾壳霉生长 | 第76-78页 |
2.4 添加外源MVA不能恢复ZS-1TN5012的生长和产孢 | 第78-79页 |
2.5 敲除与互补技术分析CmHmgr的功能 | 第79页 |
2.6 CmHmgr参与盾壳霉的生长和产孢 | 第79-81页 |
2.7 CmHmgr参与盾壳霉寄生核盘菌菌核 | 第81页 |
2.8 CmHmgr的亚细胞定位 | 第81-83页 |
2.9 超表达CmHmgr不影响盾壳霉的生长和产孢 | 第83-84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84-8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1 结论 | 第86页 |
2 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10页 |
附录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