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世界各国企业经济论文--中国论文

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合资阴谋”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21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第13-17页
        1.2.1 外商对我企业合资动机研究文献综述第13页
        1.2.2 合资企业不稳定性研究文献综述第13-15页
        1.2.3 外商独资化研究文献综述第15-17页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第17-19页
        1.3.1 研究思路第17页
        1.3.2 研究内容第17-19页
        1.3.3 研究方法第19页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第19-21页
        1.4.1 创新之处第19-20页
        1.4.2 不足之处第20-21页
第2章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第21-29页
    2.1 基础理论概述第21-23页
        2.1.1 对外直接投资概念界定第21页
        2.1.2 跨国合资概念界定第21-22页
        2.1.3 跨国并购概念界定第22-23页
    2.2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评述第23-25页
        2.2.1 垄断优势理论第23-24页
        2.2.2 内部化理论第24页
        2.2.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第24-25页
        2.2.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第25页
        2.2.5 比较优势理论第25页
    2.3 跨国并购动因及手段研究第25-27页
        2.3.1 跨国并购动因研究第25-26页
        2.3.2 跨国并购手段研究第26-27页
    2.4 中外合资模式研究第27-29页
        2.4.1 中外合资模式发展历程研究第27-28页
        2.4.2 中外合资模式现存问题研究第28-29页
第3章 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合资阴谋”三阶段模型分析第29-38页
    3.1 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合资阴谋”三阶段演进机理模型第30-32页
    3.2 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合资阴谋”三阶段收益变动模型第32-34页
    3.3 案例分析:德国 FAG 对西轴的“合资阴谋”之三阶段解读第34-38页
第4章 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合资阴谋”测评第38-53页
    4.1 数据来源及说明第38页
    4.2 实证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第38-42页
        4.2.1 实证模型设定第38-40页
        4.2.2 变量定义第40-42页
    4.3 实证研究结果第42-53页
        4.3.1 控制组与处理组绩效变化对比第42-44页
        4.3.2 控制组与处理组并购前一年样本配对 T 检验第44-45页
        4.3.3 回归结果分析第45-53页
第5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第53-58页
    5.1 主要结论第53-54页
    5.2 主要建议第54-58页
        5.2.1 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第54-55页
        5.2.2 牢牢把握合资谈判环节第55页
        5.2.3 跳出中外合资惯例,寻求新出路第55页
        5.2.4 与行业内企业结成联盟第55-56页
        5.2.5 及时识别并制止外方阴谋第56页
        5.2.6 积极应对外方并购行为第56-57页
        5.2.7 加强大股东行为监督第57-58页
结论与展望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致谢第63-6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研究课题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苏联宪政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下一篇:我国食品类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