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掺钴改性二氧化铅电极催化降解水中布洛芬的研究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26页
    1.1 布洛芬概述第16-19页
        1.1.1 布洛芬简介第16页
        1.1.2 环境中布洛芬的来源与危害第16-18页
        1.1.3 布洛芬的去除方法第18-19页
    1.2 电催化技术概述第19-22页
        1.2.1 电催化技术简介第19-20页
        1.2.2 电催化技术的降解机理第20页
        1.2.3 电催化技术的应用第20-21页
        1.2.4 电催化技术的阳极第21-22页
        1.2.5 布洛芬的电催化降解存在的问题第22页
    1.3 二氧化铅阳极概述第22-24页
        1.3.1 二氧化铅阳极简介第22页
        1.3.2 二氧化铅阳极的制备原理第22-23页
        1.3.3 二氧化铅阳极的研究现状第23-24页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第24-26页
        1.4.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24页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第24-26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6-34页
    2.1 试剂与仪器第26-27页
        2.1.1 实验试剂第26-27页
        2.1.2 实验仪器第27页
    2.2 催化电极的制备第27-29页
        2.2.1 电极基体的预处理第28页
        2.2.2 Sn-Sb底层的制备第28页
        2.2.3 α-PbO_2中间层的制备第28页
        2.2.4 改性β-PbO_2活性表层的制备第28-29页
    2.3 电极性能测试第29-30页
        2.3.1 XRD和SEM第29页
        2.3.2 线性扫描伏安曲线第29页
        2.3.3 循环伏安曲线第29-30页
    2.4 布洛芬电催化降解第30-34页
        2.4.1 母液的配制第30页
        2.4.2 分析方法第30-31页
        2.4.3 布洛芬电催化降解第31-32页
        2.4.4 布洛芬电催化影响因素的研究第32-34页
第三章 二氧化铅电极的改性及优化第34-54页
    3.1 阳极材料的选取第34-35页
    3.2 二氧化铅电极的改性第35-38页
        3.2.1 钴和石墨烯掺杂改性第35-36页
        3.2.2 离子液体掺杂改性第36-37页
        3.2.3 Co(NO_3)_2和[Bmim]BF_4复合掺杂改性第37-38页
    3.3 掺钴改性二氧化铅电极的性能测试第38-44页
        3.3.1 掺钴改性二氧化铅电极的XRD分析第38-39页
        3.3.2 掺钻改性二氧化铅的SEM分析第39-41页
        3.3.3 掺钻改性二氧化铅电极的线性扫描伏安曲线第41-42页
        3.3.4 掺钴改性二氧化铅电极的循环伏安曲线第42-44页
    3.4 掺钴改性二氧化铅电极的优化第44-52页
        3.4.1 钴掺杂量的优化第44-46页
        3.4.2 沉积电流密度的优化第46-49页
        3.4.3 沉积温度第49-52页
    3.5 二氧化铅电极的溶出检测第52-53页
    3.6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掺钴改性二氧化铅电极催化降解水中布洛芬第54-82页
    4.1 掺钴改性二氧化铅电极催化降解水中布洛芬第54-57页
    4.2 影响因素第57-81页
        4.2.1 布洛芬初始浓度的影响第59-62页
        4.2.2 初始pH的影响第62-64页
        4.2.3 电流密度的影响第64-66页
        4.2.4 天然有机物的影响第66-75页
        4.2.5 小分子有机酸的影响第75-80页
        4.2.6 不同电解质的影响第80-81页
    4.3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五章 总结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90页
致谢第90-92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2-94页
作者及导师简介第94-96页
附件第96-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制备聚合物微粒及载药微粒
下一篇:基于时段划分的间歇过程监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