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3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11-15页 |
一、 问题意识 | 第11-12页 |
二、 问题提出之缘由 | 第12-15页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及相关文献资料 | 第15-20页 |
一、 学术史回顾 | 第15-19页 |
二、 相关文献资料说明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 第20-22页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第22-23页 |
第一章 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的历史基础 | 第23-42页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卫生立法概况 | 第23-28页 |
一、 传统卫生即“保卫其生” | 第23-24页 |
二、 古代卫生管理制度及卫生律令 | 第24-27页 |
三、 公共卫生立法——防疫及清道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日本公共卫生制度的影响 | 第28-30页 |
第三节 卫生涵义的新变化 | 第30-34页 |
一、 卫生涵义的新变化之一——卫生即“强国” | 第31-32页 |
二、 卫生涵义的新变化之二——卫生即“公共卫生” | 第32-34页 |
第四节 近代公共卫生观念的新变化 | 第34-41页 |
一、 从信任到“契约”——医患关系的新转变 | 第34-37页 |
二、 传统卫生刑律的新遭遇 | 第37-39页 |
三、 传教士与公共卫生观念的生成 | 第39-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二章 清末公共卫生法制的初创 | 第42-55页 |
第一节 清末卫生行政与公共卫生法制的雏形 | 第42-47页 |
一、 卫生行政制度的形成 | 第42-45页 |
二、 卫生法律的初步规范 | 第45-47页 |
第二节 清末清道、卫生防疫的法律构建 | 第47-53页 |
一、 清道为主的环境卫生立法 | 第47-49页 |
二、 东北鼠疫与公共卫生防疫立法 | 第49-53页 |
小结 | 第53-55页 |
第三章 民国公共卫生的法制化(一) | 第55-71页 |
第一节 公共卫生行政制度的新发展 | 第55-58页 |
第二节 公医制推行下的中西医师登记 | 第58-61页 |
一、 中西医师登记的立法尝试 | 第58-59页 |
二、 中西医登记的殊途 | 第59-61页 |
第三节 国家防疫体系的制度化 | 第61-71页 |
一、 专业化防疫机构的设立 | 第62-63页 |
二、 防疫法规的颁布 | 第63-67页 |
三、 《传染病预防条例》 | 第67-71页 |
第四章 民国公共卫生的法制化(二) | 第71-81页 |
第一节 食品类卫生法规 | 第71-75页 |
第二节 饮水类卫生法规 | 第75-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近代公共卫生法的实施 | 第81-101页 |
第一节 从卫生自治到卫生运动 | 第81-89页 |
一、 清末的卫生自治 | 第81-84页 |
二、 民国时期的卫生运动 | 第84-89页 |
第二节 卫生警察 | 第89-100页 |
一、 卫生警察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第89-91页 |
二、 卫生警察的职能范畴 | 第91-97页 |
三、 卫生警察制度的不足 | 第97-100页 |
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六章 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的影响与评价 | 第101-120页 |
第一节 近代公共卫生立法的焦点——中西医论争 | 第101-106页 |
一、 近代卫生行政及防疫立法的趋向 | 第102-103页 |
二、 中西医矛盾的激化与法律地位的确定 | 第103-105页 |
三、 立法妥协及其影响 | 第105-106页 |
第二节 近代公共卫生法制发展的迷途 | 第106-111页 |
一、 近代公共卫生法制与“科学化” | 第106-108页 |
二、 近代公共卫生法制与“现代性” | 第108-111页 |
第三节 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的总体评价 | 第111-118页 |
一、 近代公共卫生法制发展的特点 | 第111-113页 |
二、 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的成就 | 第113-114页 |
三、 近代公共卫生法制建设的局限 | 第114-118页 |
小结 | 第118-120页 |
余论 公共卫生法制建设的历史启示 | 第120-123页 |
一、 以公共卫生立法为动力,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 第120-121页 |
二、 重视地方公共卫生立法 | 第121页 |
三、 重视公共卫生法律中的技术性因素 | 第121-122页 |
四、 公共卫生立法应根据社会发展及疾病的变化而完善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1页 |
致谢 | 第131-13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