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 绪论 | 第9-31页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2页 |
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理论意义 | 第11页 |
(2)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二) 概念界定 | 第12-15页 |
1、 流言 | 第12-14页 |
2、 社会资本 | 第14-15页 |
(三) 研究述评 | 第15-29页 |
1、 传播学视角下的研究 | 第15-20页 |
2、 心理学视角下的研究 | 第20-22页 |
3、 政治学视角下的研究 | 第22-24页 |
4、 管理学视角下的研究 | 第24-26页 |
5、 历史学视角下的研究 | 第26-28页 |
6、 社会学视角下的研究 | 第28-29页 |
(四) 研究重难点 | 第29-30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六) 研究创新之处 | 第30-31页 |
二、 流言对政府治理的影响分析 | 第31-42页 |
(一) 对政府信任的影响 | 第31-33页 |
(二) 对政府权威的影响 | 第33-36页 |
1、 流言的传播损害政府危机治理权威 | 第34-35页 |
2、 网络流言泛滥损害政府的权威 | 第35-36页 |
(三) 对规范的影响 | 第36-39页 |
1、 流言的传播,有利于监督政府权力,维护法律正义 | 第36-37页 |
2、 流言传播泛滥,导致人肉搜索、舆论暴力等违法现象 | 第37-38页 |
3、 流言对于政府政策过程的冲击 | 第38-39页 |
(四) 对参与网络的影响 | 第39-42页 |
1、 流言中的正和博弈,促进良性的政治参与 | 第40-41页 |
2、 流言中的负和博弈,导致恶性的政治参与 | 第41-42页 |
三、 流言对政府治理的影响机制分析 | 第42-53页 |
(一) 政府信任维度分析 | 第42-46页 |
1、 政府应对危机信息公开问题 | 第42-44页 |
2、 政府官员的道德品格的不信任问题 | 第44-45页 |
3、 政府的治理能力和绩效不信任问题 | 第45-46页 |
(二) 政府权威维度分析 | 第46-48页 |
1、 体制性权威不足和缺陷 | 第46-47页 |
2、 体制外社会权威的冲击 | 第47-48页 |
(三) 规范维度分析 | 第48-51页 |
1、 法律政策的缺陷 | 第48-49页 |
2、 政府官员的违法行为 | 第49-50页 |
3、 政府决策失当 | 第50-51页 |
(四) 参与网络维度分析 | 第51-53页 |
1、 传统网络参与存在的缺陷 | 第51-52页 |
2、 体制外参与渠道冲击 | 第52-53页 |
四、 政府治理流言问题的对策分析 | 第53-65页 |
(一) 重塑社会信任,增强政府治理流言的公信力 | 第53-57页 |
1、 确保信息公开权威性、真实性和技巧性 | 第53-55页 |
2、 加强政府官员队伍道德作风建设 | 第55-56页 |
3、 提升政府解决流言相关社会问题的能力 | 第56-57页 |
(二) 增强政府权威,维护政府治理流言的权威性 | 第57-59页 |
1、 巩固政府应对流言的权威性 | 第57-58页 |
2、 借助民间意见领袖增强政府的权威性 | 第58-59页 |
(三) 加强规范供给,完善政府治理流言的法制基础 | 第59-61页 |
1、 完善法制建设,坚持依法应对流言 | 第59-60页 |
2、 惩治官员违法行为,治理涉官性流言 | 第60-61页 |
(四) 健全参与网络,保障政府治理流言的网络渠道 | 第61-65页 |
1、 完善传统的政治制度化渠道 | 第62-63页 |
2、 发展和利用新兴的参与网络渠道 | 第63-64页 |
3、 发挥社会组织的社会参与渠道作用 | 第64-65页 |
五、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