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研究
——以河南省内黄县硝河生态修复为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9-41页 |
2.1 河道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2.1.1 河道 | 第19页 |
2.1.2 城市河道 | 第19页 |
2.1.3 河道生态系统的构成方式 | 第19页 |
2.1.4 城市河道景观定义 | 第19页 |
2.1.5 城市河道景观构成 | 第19-20页 |
2.2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理论 | 第20-24页 |
2.2.1 景观设计学 | 第20页 |
2.2.2 景观生态学 | 第20页 |
2.2.3 景观多功能性理论 | 第20-21页 |
2.2.4 景观文化理论 | 第21页 |
2.2.5 景观滨水设计理念 | 第21-23页 |
2.2.6 河道景观设计要素 | 第23-24页 |
2.3 城市河道工程性修复改造研究 | 第24-31页 |
2.3.1 河道的污染源头控制 | 第24页 |
2.3.2 河道的平面形态类型 | 第24-25页 |
2.3.3 城市河道结构修复 | 第25-26页 |
2.3.4 河道工程性生态治理修复 | 第26-28页 |
2.3.5 河床修复方法 | 第28-29页 |
2.3.6 河道驳岸改造方法 | 第29-31页 |
2.4 城市河道污染治理与修复研究 | 第31-39页 |
2.4.1 城市河道污染治理修复总体思路 | 第31-34页 |
2.4.2 城市河道污染治理修复框架 | 第34-35页 |
2.4.3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治理核心内涵 | 第35-36页 |
2.4.4 黑臭水体与高藻水体的治理 | 第36-37页 |
2.4.5 城市河道污染治理措施 | 第37-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3. 植物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修复治理中的应用 | 第41-53页 |
3.1 植物生态修复技术原理 | 第41页 |
3.2 植物生态修复技术机制 | 第41-44页 |
3.2.1 有机污染物修复 | 第41-42页 |
3.2.2 有机和无机污染兼有修复 | 第42-44页 |
3.3 植物生态修复植物特性和配植 | 第44-47页 |
3.3.1 对污染物有耐受力 | 第44-45页 |
3.3.2 植物根长和结构 | 第45-47页 |
3.4 植物生态修复技术的种植类型 | 第47-51页 |
3.4.1 拦截灌木墙 | 第47-48页 |
3.4.2 降解灌木丛 | 第48-49页 |
3.4.3 降解绿篱和围栏 | 第49页 |
3.4.4 多重机制垫层 | 第49页 |
3.4.5 多重植物机制缓冲区 | 第49-50页 |
3.4.6 地表径流人工湿地 | 第50-51页 |
3.4.7 漂浮湿地 | 第51页 |
3.5 植物生态修复技术得机遇和挑战 | 第51-52页 |
3.5.1 河道治理修复中的发展机遇 | 第51-52页 |
3.5.2 河道生态治理修复中的制约因素 | 第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4.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融合研究 | 第53-63页 |
4.1 景观种植设计与植物生态修复技术融合 | 第53-56页 |
4.1.1 乔灌木种植净化生活污水 | 第53-55页 |
4.1.2 草本植物净化表层污染物 | 第55-56页 |
4.2 植物生态修复技术与驳岸改造工程融合 | 第56-57页 |
4.2.1 自然化驳岸植物种植搭配 | 第56页 |
4.2.2 工业区河道驳岸植物搭配 | 第56页 |
4.2.3 城市居住区河道驳岸植物搭配 | 第56-57页 |
4.2.4 缺少截污工程的河道驳岸植物搭配 | 第57页 |
4.3 景观设计与工程改造构筑物融合 | 第57-61页 |
4.3.1 新型拦水坝 | 第57页 |
4.3.2 桥梁设计融合地域文化 | 第57-59页 |
4.3.3 河床改造融合景观设计 | 第59页 |
4.3.4 河道形态修复融合设计美学 | 第59-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5. 河南省内黄县硝河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 | 第63-83页 |
5.1 县域概况 | 第63-65页 |
5.1.1 区位地理条件 | 第63页 |
5.1.2 产业概况 | 第63页 |
5.1.3 历史沿革 | 第63-64页 |
5.1.4 区位交通条件 | 第64页 |
5.1.5 城区水系现状 | 第64-65页 |
5.2 河道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 第65-66页 |
5.2.1 河道水污染现状分析 | 第65页 |
5.2.2 河道景观现状分析 | 第65-66页 |
5.3 河道景观现状分析 | 第66-67页 |
5.3.1 河道两岸景观环境现状 | 第66页 |
5.3.2 河道两侧建筑立面现状 | 第66-67页 |
5.4 硝河生态修复体系 | 第67-70页 |
5.4.1 总体策略 | 第67页 |
5.4.2 硝河生态修复具体措施 | 第67-70页 |
5.5 流河沟生态修复体系 | 第70-75页 |
5.5.1 总体策略 | 第70-71页 |
5.5.2 硝河生态修复具体措施 | 第71-75页 |
5.6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策略 | 第75-80页 |
5.6.1 空间结构 | 第75-76页 |
5.6.2 景观节点设计策略 | 第76页 |
5.6.3 景观分区设计 | 第76-77页 |
5.6.4 园路节点设计 | 第77页 |
5.6.5 水上游憩系统布局 | 第77-78页 |
5.6.6 硝河河道生态融合改造 | 第78-79页 |
5.6.7 流河沟生态融合改造 | 第79页 |
5.6.8 河道竖向布局 | 第79页 |
5.6.9 景观构筑物设计 | 第79-80页 |
5.7 内黄县硝河植物配置策略 | 第80-82页 |
5.7.1 河道植物配置方式 | 第80-81页 |
5.7.2 硝河植物类型选择 | 第81-82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结论 | 第83-84页 |
6.2 展望及不足之处 | 第84-85页 |
7. 致谢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附录 | 第91-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95-97页 |
附件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