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表目录 | 第10-11页 |
图目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3-14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5-16页 |
1.5 文章结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7-36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7-22页 |
2.1.1 Web2.0 | 第17-19页 |
2.1.2 在线口碑与在线评论 | 第19-21页 |
2.1.3 感知有用性 | 第21-22页 |
2.2 人类心理与行为理论相关研究 | 第22-27页 |
2.2.1 用户参与行为理论 | 第22-23页 |
2.2.2 用户决策过程理论 | 第23-24页 |
2.2.3 信息过载理论 | 第24-25页 |
2.2.4 信息可获得性及诊断性理论 | 第25页 |
2.2.5 归因理论 | 第25-26页 |
2.2.6 前景理论与感知风险理论 | 第26-27页 |
2.3 在线口碑与在线评论相关研究 | 第27-30页 |
2.3.1 在线口碑相关研究 | 第27页 |
2.3.2 在线评论相关研究 | 第27-30页 |
2.4 感知有用性相关研究 | 第30-34页 |
2.4.1 传统的感知有用性相关研究 | 第30-31页 |
2.4.2 在线评论的感知有用性相关研究 | 第31-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6-45页 |
3.1 研究假设 | 第36-40页 |
3.1.1 评论者角度——评论可信度 | 第36-38页 |
3.1.2 评论角度——评论质量 | 第38-40页 |
3.1.3 调节变量 | 第40页 |
3.2 研究模型 | 第40-41页 |
3.3 研究数据 | 第41-45页 |
3.3.1 数据来源 | 第41-42页 |
3.3.2 数据采集方案 | 第42-43页 |
3.3.3 数据采集与分析工具 | 第43页 |
3.3.4 数据预处理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在线评论的感知有用性影响因素研究 | 第45-68页 |
4.1 电子商务网站评论的特征统计分析 | 第45-49页 |
4.1.1 电子商务网站评论的基本要素描述统计 | 第45-46页 |
4.1.2 电子商务网站评论的周期特性研究 | 第46-47页 |
4.1.3 电子商务网站评论投票总数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47-49页 |
4.2 电子商务网站评论的有用性影响因素的假设验证 | 第49-53页 |
4.2.1 变量定义 | 第49-50页 |
4.2.2 回归分析 | 第50-52页 |
4.2.3 体验型产品与搜索型产品评论感知有用性的异同点 | 第52-53页 |
4.3 第三方评论网站评论的特征统计分析 | 第53-57页 |
4.3.1 第三方评论网站评论的基本要素描述统计 | 第53-54页 |
4.3.2 第三方评论网站评论的周期特性研究 | 第54-56页 |
4.3.3 第三方评论网站评论投票总数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56-57页 |
4.4 第三方评论网站评论的有用性影响因素的假设验证 | 第57-61页 |
4.4.1 变量定义 | 第57-58页 |
4.4.2 回归分析 | 第58-60页 |
4.4.3 体验型产品与搜索型产品评论感知有用性的异同点 | 第60-61页 |
4.5 平台对比及结论分析 | 第61-68页 |
4.5.1 评论的基本要素对比 | 第61-62页 |
4.5.2 评论的周期特性对比 | 第62页 |
4.5.3 评论投票总数的影响因素对比 | 第62页 |
4.5.4 评论感知有用性影响因素的平台间对比 | 第62-64页 |
4.5.5 平台类别和产品类型对在线评论感知有用性影响因素的调节作用 | 第64-6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2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8-70页 |
5.1.1 理论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5.1.2 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 第69-70页 |
5.2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70-71页 |
5.3 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