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理由 | 第9-10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一) 著作方面 | 第10-11页 |
(二) 学位论文方面 | 第11-12页 |
(三) 期刊论文方面 | 第12-14页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5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页 |
五、选题的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公众档案利用行为的方式 | 第17-35页 |
第一节 档案利用者的类型 | 第17-18页 |
一、学术研究型 | 第17-18页 |
二、工作查考型 | 第18页 |
三、普通利用型 | 第18页 |
四、休闲娱乐型 | 第18页 |
第二节 公众利用档案的目的 | 第18-25页 |
一、编史修志 | 第18-19页 |
二、学术研究 | 第19-20页 |
三、工作查考 | 第20-22页 |
四、个人查考 | 第22-24页 |
五、其他利用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公众档案利用的方式 | 第25-31页 |
一、传统利用方式 | 第25-27页 |
二、新型利用方式 | 第27-31页 |
第四节 公众档案利用行为的特征 | 第31-35页 |
一、求“全”,求“见底” | 第32页 |
二、求“准”,求“效率” | 第32页 |
三、求“简”,求“便捷” | 第32-33页 |
四、求“美”,求“新颖”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影响公众档案利用行为的因素 | 第35-47页 |
第一节 影响公众档案利用行为的主体因素 | 第35-39页 |
一、公众的年龄 | 第35-36页 |
二、公众的受教育程度 | 第36-37页 |
三、公众的职业类别 | 第37-38页 |
四、公众自身的收入水平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影响公众档案利用行为的客观因素 | 第39-47页 |
一、档案馆的选址 | 第40页 |
二、档案馆的馆藏结构 | 第40-41页 |
三、档案馆提供的利用服务 | 第41-43页 |
四、档案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 | 第43-44页 |
五、档案利用的电子化程度 | 第44-47页 |
第三章 公众档案利用行为遇到的问题及其相应的对策 | 第47-57页 |
第一节 公众档案利用行为遇到的问题 | 第47-52页 |
一、电子化程度有待提高 | 第47-48页 |
二、开馆时间缺乏弹性 | 第48-50页 |
三、查档手续过于繁琐 | 第50-51页 |
四、利用环境不够友善 | 第51-52页 |
第二节 解决公众档案利用行为困难的对策 | 第52-57页 |
一、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的电子化程度 | 第52-53页 |
二、注重公众的需求,改善档案馆服务质量 | 第53-54页 |
三、开设专门查档通道,缩短利用者的等待时间 | 第54-55页 |
四、设立沟通和对话渠道,加强档案馆的宣传 | 第55页 |
五、改善档案馆环境,创造优良档案利用氛围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公众档案利用行为的发展趋势与信息化利用的展望 | 第57-67页 |
第一节 公众档案利用行为的发展趋势 | 第57-61页 |
一、档案利用的主体多样化 | 第57-59页 |
二、档案利用的目的多元化 | 第59-60页 |
三、档案利用的方式现代化 | 第60-61页 |
第二节 公众档案利用信息化的展望 | 第61-67页 |
一、云计算与档案利用的结合 | 第61-62页 |
二、档案在线商城的探索 | 第62-63页 |
三、档案利用终端的便携化 | 第63-67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个人简历 | 第79-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