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导言 | 第12-19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12-13页 |
二、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 第13页 |
三、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 第13-16页 |
(一)国外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4-15页 |
(二)国内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五、 文章结构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房产税法的研究基础 | 第19-22页 |
第一节 房产税的财产税属性定位 | 第19-20页 |
一、 房产的不同角度 | 第19页 |
二、 商品税和财产税公平社会财富之比较 | 第19-20页 |
三、 房产税的财产税属性定位 | 第20页 |
第二节 我国房产税课征之经济基础 | 第20-22页 |
一、 我国居民之间的财产分布差距 | 第20-21页 |
二、 房产对财富分配不均的贡献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房产税公平功能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分析 | 第22-30页 |
第一节 房产税公平社会财富功能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一、 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 | 第22-23页 |
二、 德国社会政策学派的社会政策学说 | 第23-24页 |
三、 Mieszkowski 的房产税税负归宿理论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我国房产税公平社会财富功能之现实分析 | 第25-30页 |
一、 以房价收入比衡量 | 第25-27页 |
(一)自有住房的房价收入比 | 第25-26页 |
(二)拥有多套住房家庭的房价收入比 | 第26-27页 |
二、 以房价财富比衡量 | 第27-28页 |
三、 税负转嫁与税收归宿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我国现行房产税法律制度的整体评价 | 第30-40页 |
第一节 我国现行房产税法律制度的主要评价 | 第30-32页 |
第二节 沪、渝个人住房房产税试点暂行办法及其评析 | 第32-40页 |
一、 沪、渝个人住房房产税试点主要内容 | 第32页 |
二、 沪、渝房产税试点方案的比较 | 第32-33页 |
(一)共同之处 | 第32-33页 |
(二)不同之处 | 第33页 |
三、 公平社会财富视阈下沪、渝房产税试点方案评析 | 第33-40页 |
(一)沪、渝房产税试点的可取之处 | 第33-36页 |
(二)沪、渝房产税试点措施之不足之处 | 第36-39页 |
(三)沪、渝房产税改革的总体评价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国外房产税课征之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 第40-44页 |
第一节 新加坡房产税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40-41页 |
一、 新加坡房产税 | 第40页 |
二、 新加坡房产税对我国的启示 | 第40-41页 |
第二节 英国房产税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41-43页 |
一、 英国房产税 | 第41-42页 |
(一)住房财产税 | 第41-42页 |
(二)营业房屋税 | 第42页 |
二、 英国房产税对我国的启示 | 第42-43页 |
第三节 韩国房产税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43-44页 |
一、 韩国房产税 | 第43页 |
二、 韩国房产税对我国的启示 | 第43-44页 |
第五章 我国房产税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44-51页 |
第一节 房产税法应遵循的原则 | 第44-46页 |
一、 量能课税原则 | 第44-45页 |
二、 生存权财产不课税原则 | 第45-46页 |
第二节 我国房产税法律制度之构建与完善思路 | 第46-51页 |
一、 扩大征税范围 | 第46-48页 |
二、 税率设置上采累进税率 | 第48-49页 |
三、 以市场评估价格作为计税依据 | 第49页 |
四、 建立健全房产税征收的各项配套制度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