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1.2.1 民营中小企业 | 第9-10页 |
1.2.2 技术改造升级 | 第10页 |
1.2.3 政府扶持行为 | 第10页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3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5页 |
1.4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5.2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民营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升级中的政府扶持行为概述 | 第19-25页 |
2.1 政府扶持民营中小企业技改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2.1.1 克服民营中小企业技术发展先天不足 | 第19页 |
2.1.2 解决民营中小企业技术升级面临的困难 | 第19-20页 |
2.1.3 纠正“市场失灵” | 第20页 |
2.2 政府扶持民营中小企业技改的可行性 | 第20-22页 |
2.2.1 政府掌握各种技术升级要素及其之间的联系 | 第21页 |
2.2.2 政府扶持企业技术改造的优势 | 第21-22页 |
2.2.3 政府具有提升企业技术改造的内生动力 | 第22页 |
2.3 民营中小企业技改中政府扶持行为的内容分析 | 第22-25页 |
2.3.1 资金补助 | 第22页 |
2.3.2 税费优惠 | 第22-23页 |
2.3.3 资源提供 | 第23页 |
2.3.4 政府购买 | 第23页 |
2.3.5 政策导向 | 第23-25页 |
第3章 泉州市政府扶持民营中小企业技改升级行为分析 | 第25-41页 |
3.1 泉州市政府扶持民营中小企业技改行为发展过程 | 第25-27页 |
3.1.1 放任发展阶段 | 第25-26页 |
3.1.2 引进嫁接阶段 | 第26页 |
3.1.3 改制互通阶段 | 第26页 |
3.1.4 创新驱动技改阶段 | 第26-27页 |
3.1.5 扁平化综合手段扶持阶段 | 第27页 |
3.2 泉州市民营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中政府扶持行为存在的问题 | 第27-31页 |
3.2.1 技改项目扶持评估缺陷 | 第27-28页 |
3.2.2 扶持行为的割裂 | 第28-29页 |
3.2.3“重设备,轻技术” | 第29页 |
3.2.4 扶持行为导致的“马太效应” | 第29-30页 |
3.2.5 扶持重心偏离 | 第30-31页 |
3.2.6 政府扶持的监管漏洞 | 第31页 |
3.3 泉州市民营中小企业技改中政府扶持行为缺陷的原因分析 | 第31-41页 |
3.3.1 急功近利的扶持指导思想 | 第31-33页 |
3.3.2 政府角色定位模糊 | 第33-34页 |
3.3.3 有限的政府能力与多样化需求的矛盾 | 第34-35页 |
3.3.4 政府服务机构职能虚化 | 第35-36页 |
3.3.5 扶持决策单极化 | 第36-37页 |
3.3.6 企业规模划分不明 | 第37-38页 |
3.3.7 欠缺统筹多样化扶持的手段 | 第38-41页 |
第4章 国外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技改行为与借鉴 | 第41-50页 |
4.1 国外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技改行为分析 | 第41-47页 |
4.1.1 美国: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引擎效应 | 第41-44页 |
4.1.2 欧洲:搭建中小企业技术升级的信息“天桥” | 第44-46页 |
4.1.3 日韩:以信息为核心的中小企业技术升级服务体系 | 第46-47页 |
4.2 国外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技改创新行为借鉴意义和启迪 | 第47-50页 |
4.2.1 政府的非直接介入 | 第47-48页 |
4.2.2 重视信息的核心价值 | 第48-49页 |
4.2.3 扶持行为的连续性 | 第49-50页 |
第5章 泉州市民营中小企业技改升级中的政府扶持行为的优化建议 | 第50-60页 |
5.1 明确政府角色界定和扶持手段功能定位 | 第50-52页 |
5.1.1 政府角色定位 | 第50-51页 |
5.1.2 扶持手段的功能定位 | 第51-52页 |
5.2 为中小民企“量体裁衣” | 第52-54页 |
5.3 扶持行为决策过程的企业参与 | 第54-56页 |
5.4 建立政府扶持行为的纠错和补偿机制 | 第56-57页 |
5.5 构建市场化的扶持运行机制 | 第57-59页 |
5.6 以信息为扶持的主要核心 | 第59-6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附录A | 第66-6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