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绘画论文--书法、篆刻论文--中国书法、篆刻论文--书法论文

魏晋南北朝书法自觉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0-16页
    一、问题的起源第10-11页
    二、研究概况综述第11-13页
        2.1 关于魏晋南北朝书法自觉的研究著作第11页
        2.2 关于魏晋南北朝书法自觉的研究文章第11-12页
        2.3 关于魏晋南北朝书法自觉的硕博论文第12-13页
    三、研究方法说明第13-14页
    四、研究的思路和意义第14-16页
第一章 中国艺术及书法的自觉第16-22页
    1.1 中国艺术的自觉第16-19页
        1.1.1 自觉的定义第16-17页
        1.1.2 艺术自觉的标准第17-18页
        1.1.3 中国艺术自觉时间的论述第18-19页
    1.2 书法艺术的自觉第19-22页
        1.2.1 书法自觉的定义第19-20页
        1.2.2 书法自觉的已有研究论述第20-22页
第二章 书法自觉标准的讨论第22-62页
    2.1 书家主体精神的自觉第22-30页
        2.1.1 书家身份的转变——撰文者、书丹者、镌刻者的文人化过程第22-25页
        2.1.2“士”身份的两面性第25-29页
        2.1.3 由秦汉到魏晋南北朝,群体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变第29-30页
    2.2 书法审美的自觉第30-38页
        2.2.1 书法审美受众的转变第30-32页
        2.2.2 书体发展带来的审美标准的转变第32-34页
        2.2.3 历史沿革带来的书法审美变化—古质今妍的书法美学规律第34-38页
    2.3 书法文本的自觉第38-44页
        2.3.1 汉字与书法第38-40页
        2.3.2 书法文本的流变历程第40-44页
    2.4 技法的自觉第44-53页
        2.4.1 技法的完备第44-51页
        2.4.2 道进乎技——中和与写意第51-53页
    2.5 书法理论的自觉第53-62页
        2.5.1 汉代书论的传承下的魏晋革新书论第55-56页
        2.5.2 象喻法的书法品藻——书论组织语言的自觉第56页
        2.5.3 书法美学范畴的自觉第56-62页
第三章 文化视野下的魏晋南北朝社会结构与书法自觉第62-94页
    3.1 庾肩吾《书品》书家的社会结构研究第62-74页
        3.1.1 关于史书传主、社会阶级、入仕途径、官职、品秩、清官浊官的说明第62-63页
        3.1.2《书品》书家社会结构列表第63-72页
        3.1.3 列表的数据分析结果第72-74页
    3.2 魏晋南北朝书家“士”阶级的确定及其地位分析第74-78页
        3.2.1 科层制政府下的儒士阶层第74-77页
        3.2.2 “士”书家与超稳定结构国家的“离”与“和”第77-78页
    3.3 魏晋南北朝“士”书家思想构成对书法自觉的影响第78-87页
        3.3.1 “士”书家之“儒”与书法自觉第79-81页
        3.3.2 “士”书家之“玄”与书法自觉第81-82页
        3.3.3 “士”书家之“佛”与书法自觉第82-84页
        3.3.4 “士”书家之“方术”与书法自觉第84-87页
    3.4 魏晋南北朝“士”书家之门阀特权对书法自觉的影响第87-94页
        3.4.1 “士”书家之门阀政治特权第87-89页
        3.4.2 “士”书家之门阀经济特权第89-91页
        3.4.3 “士”书家之门阀教育、选官特权第91-94页
第四章 横向历史学比较下的魏晋南北朝诗、文、绘画自觉与书法自觉第94-108页
    4.1 魏晋南北朝“士”身份的一致性第94-97页
        4.1.1 魏晋南北朝诗人、文学家、画家的社会结构性列表分析第94-96页
        4.1.2 艺术同构性下的士人多艺现象第96-97页
    4.2 诗文书画的自觉规律的一致性第97-104页
        4.2.1 自发时期的实用教化的一致性——言志载道第97-100页
        4.2.2 自觉时期的艺术为我的一致性——达其性情第100-104页
    4.3 魏晋南北朝艺术自觉理论的比较第104-108页
        4.3.1 文论、诗论、画论、书论的开创性第104-106页
        4.3.2 文论、诗论、画论和书论的同构性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2页
致谢第112-11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4-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重庆市区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研究
下一篇:乐山市中学篮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