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传染病学论文--兽医寄生虫病学论文

小鼠模型感染大片形吸虫研究平台初探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缩略词表第13-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4页
    引言第14页
    1.1 片形吸虫的生活史第14-15页
    1.2 片形吸虫的中间宿主第15-17页
    1.3 片形吸虫-中间宿主的相互作用第17-18页
    1.4 片形吸虫的终末宿主第18-20页
    1.5 片形吸虫感染终末宿主动物模型的研究第20-21页
    1.6 片形吸虫对终末宿主致病作用的研究第21-23页
        1.6.1 片形吸虫病的致病作用和病理变化第21-22页
        1.6.2 片形吸虫病的临床症状第22-23页
    1.7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第23-24页
第二章 大片形吸虫囊蚴的实验室培养第24-41页
    2.1 材料第24-25页
        2.1.1 虫卵和螺第24页
        2.1.2 实验用水及饲料第24页
        2.1.3 常用溶液配制第24-25页
        2.1.4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第25页
    2.2 方法第25-27页
        2.2.1 大片吸虫虫卵收集及保存第25-26页
        2.2.2 大片形吸虫毛蚴的孵育第26页
        2.2.3 螺的采集第26页
        2.2.4 螺的饲养第26页
        2.2.5 螺的感染第26-27页
        2.2.6 大片形吸虫蚴虫在螺体内发育情况的观察第27页
        2.2.7 囊蚴的收集和保存第27页
        2.2.8 数据统计第27页
    2.3 结果第27-36页
        2.3.1 螺的饲养观察第27-28页
        2.3.2 虫卵发育情况的观察第28-29页
        2.3.3 大片形吸虫在螺体内发育情况的观察第29-33页
        2.3.4 不同实验组感染情况的比较第33-36页
    2.4 讨论第36-39页
        2.4.1 螺的采集和饲养管理第36-37页
        2.4.2 虫卵的收集和孵化第37-38页
        2.4.3 大片形吸虫在螺体内的发育情况的观察第38-39页
        2.4.4 人工感染方案的优化第39页
    2.5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三章 大片形吸虫感染昆明小鼠模型的建立第41-53页
    3.1 材料第41-42页
        3.1.1 实验动物第41页
        3.1.2 囊蚴第41页
        3.1.3 常用溶液配制第41页
        3.1.5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第41-42页
    3.2 方法第42-43页
        3.2.1 囊蚴的分装第42页
        3.2.2 动物分组与感染第42页
        3.2.3 动物剖检第42页
        3.2.4 粪便检查第42-43页
    3.3 结果第43-47页
        3.3.1 临床症状第43页
        3.3.2 剖检情况第43页
        3.3.3 粪检结果第43-44页
        3.3.4 不同感染时期不同感染剂量组的肝脏病变观察第44页
        3.3.5 不同感染时期不同感染剂量组的虫体回收情况第44页
        3.3.6 不同感染时期不同感染剂量组的虫体发育情况第44-47页
    3.4 讨论第47-51页
        3.4.1 大片形吸虫感染昆明小鼠模型的建立第47-49页
        3.4.2 大片形吸虫在昆明小鼠体内的移行和发育第49-51页
        3.4.3 大片形吸虫对昆明小鼠的致病性第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四章 昆明小鼠感染大片形吸虫肝脏损伤的动态观察第53-71页
    4.1 材料第53-55页
        4.1.1 实验动物第53页
        4.1.2 囊蚴第53页
        4.1.3 主要试剂第53页
        4.1.4 常用溶液配制第53-54页
        4.1.5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第54-55页
    4.2 方法第55-56页
        4.2.1 囊蚴的分装第55页
        4.2.2 动物分组与感染第55页
        4.2.3 取材第55页
        4.2.4 肝脏病理切片的制备第55-56页
        4.2.5 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第56页
        4.2.6 数据处理第56页
    4.3 结果第56-68页
        4.3.1 临床症状第56-57页
        4.3.2 肝脏眼观变化第57页
        4.3.3 肝脏病理学观察第57-60页
        4.3.4 肝功能及生化指标的测定第60-68页
    4.4 讨论第68-70页
    4.5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9页
致谢第79-8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质量源造波法的阶梯式海堤波浪爬高研究
下一篇:我国基础教育中精英教育的反思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