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国际法论文--领土论文--海洋法论文

南海争端解决的路径思考--以南海仲裁案为视角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8页
引言第19-20页
第一章 南海争端及仲裁案概述第20-31页
    第一节 南海争端的渊源及态势第20-24页
        一、南海争端缘由第20-23页
            (一) 潜在的经济利益第21页
            (二) 重要的战略地位第21-22页
            (三) 岛屿争议突出第22页
            (四) 缺乏区域性制度第22-23页
        二、南海争端困境第23-24页
            (一) 政治意愿缺乏第23-24页
            (二) 主权争议突出第24页
            (三) 外部势力干扰第24页
    第二节 南海仲裁案始末及思考第24-31页
        一、南海仲裁案大事记第25-26页
        二、南海仲裁之无效性第26-28页
        三、南海仲裁案:中国之立场及分析第28-31页
第二章 和平解决南海争端的政治与司法路径分析第31-47页
    第一节 坚持利用政治方法解决南海争端之艰难性第31-34页
        一、政治解决途径概述第31-33页
        二、政治方法解决南海争端的优越性第33页
        三、政治方法解决南海争端的局限性第33-34页
    第二节 利用司法途径解决南海争端的因素及利弊第34-43页
        一、司法解决途径概述第35-36页
        二、国家选择司法途径解决国际争端的因素第36-39页
            (一) 国家利益的衡量第36-37页
            (二) 国家的国际地位第37-38页
            (三) 国家的传统观念与话语权第38页
            (四) 我国选择国际司法的考量因素第38-39页
        三、司法途径解决南海争端的优势第39-40页
        四、司法途径解决南海争端的弊端第40-42页
        五、中国运用司法途径解决南海争端的可行性分析第42-43页
            (一) 运用司法途径能够缓解政治方法的困境第42-43页
            (二) 运用司法途径能够促进我国的国家形象建设第43页
    第三节 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新发展及我国的态度第43-47页
        一、国际性组织在争端解决中的作用日益重大第43-44页
        二、国际争端解决的司法化趋势明显第44-45页
        三、政治方法和司法途径出现某种程度的融合第45-46页
        四、中国的对策与立场第46-47页
第三章 现阶段应对南海争端的可行路径分析第47-63页
    第一节 国际上成功解决海洋争端的案例及启示第47-53页
        一、俄罗斯与挪威巴伦支海海洋划界案第47-50页
            (一) 俄挪巴伦支海海洋划界争端解决概述第47-49页
            (二) 巴伦支海划界对我国的启示第49-50页
        二、英国与法国海峡群岛案第50-53页
            (一) 英法海峡群岛争端解决概述第51-52页
            (二) 海峡群岛争端成功解决对我国的启示第52-53页
    第二节 我国应对南海争端的现实路径选择第53-63页
        一、提升我国的海洋意识第54-55页
            (一) 树立国家战略层面的海洋意识第54-55页
            (二) 提升国民的海洋国土意识第55页
        二、完善我国的海洋法律体系第55-57页
            (一) 制定《中国南海中长期发展纲要》第56页
            (二) 出台《海洋基本法》和完善海洋法律第56-57页
        三、构建我国在海洋法发展中的话语权第57-58页
            (一) 推动国际海洋法治的发展进程第57-58页
            (二) 主导或积极参与南海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第58页
        四、制定应对我国南海权益危机的系统策略第58-63页
            (一) 树立多元化维护南海权益思维第59-60页
            (二) 构建两岸在南海问题上的合作机制第60-61页
            (三) 建立中美南海战略稳定对话机制第61页
            (四) 加强对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对策性研究第61-63页
结论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DEM的黄土地貌继承性研究
下一篇:转型期城市居民生活空间研究--以南京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