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1.1.1 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带来城市空间与居民生活方式的重构 | 第16页 |
1.1.2 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带来对生活空间的关注 | 第16-17页 |
1.1.3 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推动了学界对“人”的需求的关注 | 第17页 |
1.1.4 基于微观个体尺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城市地理学的重视 | 第17页 |
1.1.5 以南京作为实证研究案例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 第17-1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8-19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9页 |
1.3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9-24页 |
1.3.1 城市空间与社会空间 | 第19-21页 |
1.3.2 生活空间 | 第21-23页 |
1.3.3 转型与转型期 | 第23-2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4.1 转型期城市居民生活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 | 第24页 |
1.4.2 转型期城市居民生活空间的基本特征 | 第24-25页 |
1.4.3 转型期城市居民生活空间的形成机制 | 第25页 |
1.4.4 转型期城市居民生活空间发展中的问题与优化 | 第25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25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1.6.1 资料收集与文献综述 | 第25-26页 |
1.6.2 社会调查法 | 第26页 |
1.6.3 统计分析 | 第26页 |
1.6.4 空间分析 | 第26页 |
1.6.5 多学科分析 | 第26-28页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28-47页 |
2.1 城市生活空间研究阶段梳理 | 第28-30页 |
2.2 国外关于城市生活空间的相关研究 | 第30-37页 |
2.2.1 社会极化与居住空间隔离 | 第30-31页 |
2.2.2 邻里变化与居住迁移 | 第31页 |
2.2.3 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 第31-33页 |
2.2.4 居民空间感知与城市意象研究 | 第33页 |
2.2.5 城市生活质量研究 | 第33-36页 |
2.2.6 城市社区服务设施供给及其可达性研究 | 第36-37页 |
2.3 国内关于城市生活空间的相关研究 | 第37-44页 |
2.3.1 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研究 | 第37页 |
2.3.2 城市社区生活空间及其规划的研究 | 第37-38页 |
2.3.3 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空间研究 | 第38-40页 |
2.3.4 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研究 | 第40-41页 |
2.3.5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 第41-42页 |
2.3.6 城市社区服务设施配置的研究 | 第42页 |
2.3.7 迁居的研究 | 第42-43页 |
2.3.8 城市意象研究 | 第43-44页 |
2.4 国内外关于城市生活空间相关研究的述评与展望 | 第44-47页 |
2.4.1 国外城市生活空间研究述评 | 第44-45页 |
2.4.2 国内城市生活空间研究述评 | 第45-47页 |
第3章 转型期城市居民生活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47-58页 |
3.1 社会分层理论 | 第47页 |
3.2 城市生活方式理论 | 第47-49页 |
3.3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与服务设施可达性理论 | 第49-52页 |
3.3.1 居住空间分异理论 | 第50-51页 |
3.3.2 服务设施可达性理论 | 第51-52页 |
3.4 城市活动空间理论 | 第52-53页 |
3.5 空间感知与意象空间理论 | 第53-54页 |
3.6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 第54-56页 |
3.7 社会空间辩证理论 | 第56-58页 |
第4章 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空间的总体特征 | 第58-67页 |
4.1 建国后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空间的总体演化 | 第58-63页 |
4.1.1 由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空间向单位制生活空间过渡阶段(1949-1957年) | 第58-60页 |
4.1.2 单位制生活空间完善主导阶段(1957-1987年) | 第60-61页 |
4.1.3 双轨制背景下单位制生活空间的衰落阶段(1987-1998年) | 第61-62页 |
4.1.4 市场经济主导下生活空间的分化与多样化阶段(1998年至今) | 第62-63页 |
4.2 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空间的总体特征 | 第63-67页 |
4.2.1 社会阶层分化与居住空间分异 | 第63-64页 |
4.2.2 居住空间郊区化与职住分离加剧 | 第64-65页 |
4.2.3 生活方式多样化与活动空间多元化 | 第65-67页 |
第5章 转型期南京市居住空间的发展与分化 | 第67-101页 |
5.1 转型期南京市居住空间的发展 | 第67-74页 |
5.1.1 南京市居住区发展概况 | 第67-70页 |
5.1.2 转型期南京市居住空间的发展演化 | 第70-74页 |
5.2 转型期南京市居住空间的分化 | 第74-94页 |
5.2.1 转型期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化类型 | 第74-78页 |
5.2.2 本文案例社区的选取与基础调研情况 | 第78-82页 |
5.2.3 不同类型社区的居住分化 | 第82-94页 |
5.3 转型期城市居民居住空间分化的特征 | 第94-100页 |
5.3.1 城市不同社会群体的居住分化显著 | 第94-96页 |
5.3.2 城市居民在社区之间与社区内部双重分化 | 第96-98页 |
5.3.3 居住空间分化的同时伴随着社区生活服务设施的分化 | 第98-99页 |
5.3.4 居住空间呈现出同质集聚、异质隔离的趋势 | 第99-100页 |
5.4 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6章 转型期南京市居民的日常活动空间 | 第101-129页 |
6.1 转型期南京市居民的通勤空间 | 第101-108页 |
6.1.1 居民通勤方式与通勤时间 | 第101-103页 |
6.1.2 居民通勤空间与职住分离 | 第103-108页 |
6.2 转型期南京市居民的购物消费空间 | 第108-116页 |
6.2.1 转型期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 | 第108-111页 |
6.2.2 居民的购物消费空间 | 第111-116页 |
6.3 转型期南京市居民的休闲空间 | 第116-122页 |
6.3.1 居民的休闲方式与休闲时间 | 第116-119页 |
6.3.2 居民的休闲空间 | 第119-122页 |
6.4 转型期南京市居民的社会交往空间 | 第122-127页 |
6.4.1 居民的社会交往的现状 | 第123-124页 |
6.4.2 居民的社会交往空间 | 第124-127页 |
6.5 小结 | 第127-129页 |
第7章 转型期南京市居民的生活空间感知与评价 | 第129-152页 |
7.1 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 第129-135页 |
7.1.1 居民社区归属感及其影响因素 | 第129-130页 |
7.1.2 各影响因素与社区归属感 | 第130-135页 |
7.2 居民的社区生活空间满意度 | 第135-144页 |
7.2.1 居民社区生活空间满意度的维度结构与总体特征 | 第135-138页 |
7.2.2 居民社区生活空间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差异性特征 | 第138-144页 |
7.3 居民的居住空间偏好 | 第144-151页 |
7.3.1 南京市居民的居住空间偏好 | 第145-147页 |
7.3.2 南京市居民居住偏好的空间差异 | 第147-151页 |
7.4 小结 | 第151-152页 |
第8章 转型期城市居民生活空间的形成机制 | 第152-184页 |
8.1 转型期城市居民生活空间的形成机制 | 第152-178页 |
8.1.1 制度转型 | 第152-158页 |
8.1.2 地方政府 | 第158-164页 |
8.1.3 经济发展 | 第164-170页 |
8.1.4 社会与个人 | 第170-178页 |
8.2 生活空间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 | 第178-180页 |
8.3 综合机制的提出 | 第180-184页 |
第9章 转型期城市居民生活空间发展中的问题与优化 | 第184-202页 |
9.1 转型期城市居民生活空间发展中的问题 | 第184-191页 |
9.1.1 居住空间分化过程中居住隔离与社会排斥不断加剧 | 第184-185页 |
9.1.2 社区服务设施分化与空间剥夺逐渐显露 | 第185-187页 |
9.1.3 传统邻里瓦解导致居民社区归属感与社会凝聚力弱化 | 第187-188页 |
9.1.4 职住空间分离加剧导致居民生活成本增加与城市交通问题 | 第188-189页 |
9.1.5 基于收入差异与社区服务设施分化的居民活动空间分化可能加剧社会排斥 | 第189-191页 |
9.2 转型期城市居民生活空间的优化策略 | 第191-202页 |
9.2.1 倡导不同阶层混合居住模式 | 第191-194页 |
9.2.2 促进社区服务设施均等化,优化低收入群体社区的服务设施配置 | 第194-195页 |
9.2.3 营造适宜居民交往的社区公共空间 | 第195-198页 |
9.2.4 合理布局居住、产业与服务部门,正确引导职住平衡 | 第198-200页 |
9.2.5 促进不同阶层对公共活动场所的共享 | 第200-202页 |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02-208页 |
10.1 主要结论 | 第202-206页 |
10.2 主要创新点 | 第206-207页 |
10.3 不足与展望 | 第207-208页 |
参考文献 | 第208-223页 |
附录 | 第223-22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226-227页 |
致谢 | 第227-2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