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

基于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建筑可变性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4页
        1.1.1 自上而下:存量规划下的建筑学第10-11页
        1.1.2 自下而上:“民粹主义”的建筑学第11-12页
        1.1.3 结构主义:整合的方法论第12-14页
    1.2 研究目的与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8页
        1.2.1 研究目的第14-15页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第18-20页
    1.4 研究意义第20-21页
第2章 范畴与框架:结构主义方法论与建筑可变性设计的谱系第21-41页
    2.1 结构主义:一种方法论第22-24页
        2.1.1 结构:特征与定义第22-23页
        2.1.2 结构主义的方法论第23-24页
    2.2 结构主义概念下的建筑学:结构主义、类型学与句法学第24-30页
        2.2.1 结构主义时代的建筑学第25页
        2.2.2 荷兰结构主义建筑第25-27页
        2.2.3“第三种”建筑类型学第27-28页
        2.2.4 转换-生成语法学与图式理论第28-30页
        2.2.5 结构主义如何进入建筑学第30页
    2.3 结构主义方法论与建筑可变性设计的涌现第30-38页
        2.3.1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建筑可变性设计范畴第32-33页
        2.3.2 技术乌托邦:建筑电讯集团与新陈代谢运动第33-35页
        2.3.3 反乌托邦:从SAR体系到开放建筑第35-36页
        2.3.4 复兴: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及其ELEMENTAL事务所第36-37页
        2.3.5 建筑可变性设计的结构主义方法论第37-38页
    2.4 一个框架:结构主义方法论与建筑可变性设计的范畴第38-40页
    2.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3章 理论与实践:基于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建筑可变性设计第41-71页
    3.1 荷兰结构主义建筑:结构与喀什巴主义第41-49页
        3.1.1 可变性理论:从数量美学到喀什巴主义第41-44页
        3.1.2 比希尔中心办公大楼(Centraal Beheer Office Building,1968-1972)第44-48页
        3.1.3 荷兰结构主义建筑的结构表征与可变性第48-49页
    3.2 城市乌托邦:巨构、装配式与技术崇拜第49-57页
        3.2.1 可变性理论:巨构与技术乌托邦第50-53页
        3.2.2 中银舱体大楼(Nakagin Capsule Tower,1972)第53-56页
        3.2.3 技术乌托邦的结构表征与可变性第56-57页
    3.3 反乌托邦的改良主义:开放结构与个体解放第57-64页
        3.3.1 可变性理论:二分结构下的个体需求与建造第57-60页
        3.3.2 莫伦夫利特支撑体住宅(Molenvliet Flexible Housing,1977)第60-63页
        3.3.3 支撑体理论下的结构表征与可变性第63-64页
    3.4 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参与式设计与住房基础设施第64-70页
        3.4.1 可变性理论:基于参与式设计的解决方案第64-66页
        3.4.2 绿屋住房(Villa Verde Housing,2012-2013)第66-69页
        3.4.3“半成品住房”模式下的结构表征与可变性第69-70页
    3.5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4章 体系与设计:基于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建筑可变性设计方法论第71-86页
    4.1 历时表征: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建筑介入第71-77页
        4.1.1 建筑要素体系下的不变与可变第71-72页
        4.1.2 建筑可变性设计实践的图示分析第72-75页
        4.1.3 作为开放性基础结构的不变的建筑要素第75-77页
    4.2 共时观念:结构主义方法论与可变性视野下的建筑观第77-80页
        4.2.1 作为过程的建筑第78-79页
        4.2.2 层级观念与开放性基础结构第79-80页
    4.3 设计方法论:开放性基础结构下建筑可变性的实现第80-85页
        4.3.1 物质体系下的开放性基础结构第80-81页
        4.3.2 空间体系下的开放性基础结构第81-83页
        4.3.3 层级控制与公众参与第83-85页
    4.4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5章 新理论的启示与数字化技术支持下的变革展望第86-94页
    5.1 理论建构:结构的新生?第86-89页
        5.1.1 从分形到涌现第86-88页
        5.1.2 结构的新生?第88-89页
    5.2 建筑应用:结构与可变性的未来?第89-93页
        5.2.1 研究应用:分形城市与形态涌现第89-91页
        5.2.2 设计应用:计算机方案生成的设计方法第91-92页
        5.2.3 结构与可变性的未来?第92-93页
    5.3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6章 结语第94-98页
    6.1 研究结论第94-96页
        6.1.1 基于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建筑可变性设计范畴框架第94-95页
        6.1.2 建筑要素体系下基于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建筑可变性设计方法论第95页
        6.1.3 数字化建筑设计背景下的结构主义方法论与建筑可变性设计之可能性第95-96页
    6.2 研究不足之处第96-97页
        6.2.1 理论阐释方面第96页
        6.2.2 实践案例选取方面第96-97页
    6.3 研究未来展望第97-98页
图表目录第98-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09页
后记第109-110页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衡阳市珠晖区冶金街道社区服务业顾客满意度研究
下一篇:正泰电气印度电力市场营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