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导论 | 第8-15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10页 |
(一)研究范围的选定 | 第8-9页 |
(二)研究对象的选定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一)理论价值 | 第10页 |
(三)现实意义 | 第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一)汉娜·阿伦特与耶路撒冷审判 | 第11页 |
(二)“根本恶”、“平庸之恶”、教育场域中的“平庸之恶” | 第11-13页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一)根本恶 | 第13页 |
(二)平庸之恶 | 第13页 |
(三)教育场域 | 第13-14页 |
(四)教育场域的“平庸之恶” | 第14-15页 |
第一章“平庸之恶”的思想流变 | 第15-23页 |
一、“平庸之恶”的产生、发展与成熟 | 第15-18页 |
(一)起因:旁观耶路撒冷审判 | 第15-16页 |
(二)发展:艾希曼犯了什么罪 | 第16-17页 |
(三)转折:对康德的一点扩充 | 第17-18页 |
(四)形成:无思引发平庸之恶 | 第18页 |
二、“平庸之恶”的现实表现 | 第18-21页 |
(一)法庭上的艾希曼 | 第18-19页 |
(二)“平庸之恶”的基本属性 | 第19-21页 |
三、对阿伦特及“平庸之恶”思想的评价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教育场域中的“平庸之恶” | 第23-32页 |
一、前提分析:应用“平庸之恶”于教育场域的可能性 | 第23-25页 |
(一)教育哲学与道德哲学的适切性 | 第23-24页 |
(二)教育场域人性假设的基本前提 | 第24-25页 |
二、场景再现:发现教育场域中的平庸之恶 | 第25-32页 |
(一)教育场域“平庸之恶”的基本特征 | 第25-27页 |
(二)教育者的“平庸之恶” | 第27-29页 |
(三)教育参与者的“平庸之恶” | 第29-32页 |
第三章 超越教育场域中的“平庸之恶” | 第32-37页 |
一、寻求、构建、维持多样性 | 第32-34页 |
(一)寻求、构建、维持道德的多样性 | 第32-33页 |
(二)寻求、构建、维持知识的多样性 | 第33-34页 |
(三)寻求、构建、维持教育的多样性 | 第34页 |
二、以反思的态度对待教育生活 | 第34-35页 |
(一)思考新事物,使用旧概念 | 第34-35页 |
(二)在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间寻求平衡 | 第35页 |
三、追求人性卓越,号召精英教育 | 第35-37页 |
(一)追求人性卓越 | 第35-36页 |
(二)号召精英教育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后记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