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导论 | 第13-57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3-22页 |
(一)一体化背景下农村社会整体迈进之需 | 第13-14页 |
(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群体发展之求 | 第14-17页 |
(三)农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呼唤 | 第17-19页 |
(四)一个“离农”者的“为农”情怀 | 第19-2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22-39页 |
(一)对乡村教化及其相关的概念的研究 | 第23-27页 |
(二)对“教化”方式及载体的研究 | 第27-29页 |
(三)对“教化”发展脉络及其阶段划分的研究 | 第29-32页 |
(四)对乡村教育历史人类学的研究 | 第32-37页 |
(五)对已有研究的总体评价 | 第37-39页 |
三、研究主题与核心概念 | 第39-43页 |
(一)研究主题 | 第39页 |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39-40页 |
(三)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40-43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43-53页 |
(一)田野地点的选择:缘何是伍村 | 第43-44页 |
(二)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第44-47页 |
(三)调查过程 | 第47-49页 |
(四)研究伦理及策略 | 第49-51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51-53页 |
五、研究意义 | 第53-57页 |
第一章 立体呈现:一个地处东北腹地的村庄 | 第57-103页 |
一、L县的自然和社会概况 | 第57-76页 |
(一)L县的地理环境 | 第57-68页 |
(二)L县的历史沿革 | 第68-74页 |
(三)L县的“四张名片” | 第74-76页 |
二、地处L县的伍村 | 第76-103页 |
(一)村名和村史 | 第76-77页 |
(二)姓氏与宗族 | 第77-78页 |
(三)地图上的伍村 | 第78-81页 |
(四)致富之路 | 第81-87页 |
(五)风土人情 | 第87-96页 |
(六)空间布局 | 第96-103页 |
第二章 勃兴:建国初期的伍村社会教化(1949-1965) | 第103-137页 |
一、村小的建立 | 第103-109页 |
(一)“全村最有文化的地方”:学校教师的构成 | 第105-106页 |
(二)“伍村有希望了”:多维主体的受益 | 第106-109页 |
二、迟来的“扫盲” | 第109-116页 |
(一)“学校唱主角”:作为教化主体的教师 | 第110-112页 |
(二)“真有用”和“凑热闹”:受教对象的两种心理 | 第112-116页 |
三、村内的“精英” | 第116-121页 |
(一)“肚里有墨”:村干部的榜样教化 | 第117-118页 |
(二)“脑袋好使”:技术员的榜样教化 | 第118-119页 |
(三)“活儿好能干”:“打头的”榜样教化 | 第119-121页 |
四、民俗文学的教化:标语和年画 | 第121-128页 |
(一)“说的都是理”:对联之蕴 | 第121-126页 |
(二)“舒坦好几年”:年画之趣 | 第126-128页 |
五、个性化的“宗教” | 第128-135页 |
(一)“宗教”与“个性”之辨 | 第128-131页 |
(二)“因果报应”:民间信仰的正效应 | 第131-133页 |
(三)“鬼神主宰”:民间信仰的负能量 | 第133-135页 |
六、小结 | 第135-137页 |
第三章 偏颇:“文革”期间的伍村社会教化(1966-1976) | 第137-167页 |
一、扭曲性的批判 | 第137-146页 |
(一)火烧家谱:破除封建宗法制度 | 第138-141页 |
(二)划清界限:颠覆传统家庭关系 | 第141-144页 |
(三)拆毁庙宇:抑制民间社会信仰 | 第144-146页 |
二、强制性的灌输 | 第146-154页 |
(一)学习毛主席语录 | 第146-150页 |
(二)观看革命样板戏 | 第150-154页 |
三、知青带来的教化“新风尚” | 第154-160页 |
(一)“新奇”: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教化 | 第155-157页 |
(二)“意外收获”:知青家长的慰问演出 | 第157-160页 |
四、村小里的两难之择 | 第160-165页 |
(一)学生:“念”还是“不念” | 第161-163页 |
(二)老师:“做老师”还是“当干部” | 第163-165页 |
五、小结 | 第165-167页 |
第四章 复苏到式微:分田到户后的伍村社会教化(1982-2003) | 第167-203页 |
一、群众性活动中的教化 | 第169-178页 |
(一)村内组织的各类活动 | 第169-173页 |
(二)“上头”安排的节目 | 第173-178页 |
二、大众传媒的教化 | 第178-185页 |
(一)电视里的“喜乐人生” | 第179-182页 |
(二)VCD里传出的“负能量” | 第182-185页 |
三、村小的“教化参与”和“教化退出” | 第185-189页 |
(一)“能出人、能出地”:乡村学校的教化参与 | 第185-187页 |
(二)“教好书、种好地”:乡村教师的教化退出 | 第187-189页 |
四、新兴的榜样 | 第189-196页 |
(一)“产粮大户”:农业生产领域人物的教化 | 第189-191页 |
(二)“大学生”:教育阶层流动功能的教化 | 第191-194页 |
(三)“家训”:榜样谱系关系背后的玄机 | 第194-196页 |
五、回归的信仰 | 第196-201页 |
(一)回归:难断的文化情结 | 第197-199页 |
(二)索取:民间信仰的旨归 | 第199-201页 |
六、小结 | 第201-203页 |
第五章 平静到萌动:税费改革后的伍村社会教化(2004-2014) | 第203-243页 |
一、无奈与无为:乡村治理模式改变后的教化 | 第205-209页 |
(一)无奈:乡村干部教化权力的虚置 | 第205-208页 |
(二)无为:乡村干部教化意识的缺失 | 第208-209页 |
二、“儒”、“商”争锋的标杆:两种价值观念的碰撞 | 第209-215页 |
(一)“有个稳定的班上”:“儒”标杆的教化价值观 | 第209-211页 |
(二)“上班哪如当老板”:“商”标杆的教化价值观 | 第211-215页 |
三、两个教化阵地的“失控” | 第215-222页 |
(一)“好人谁去那”:公共空间的教化荒芜 | 第215-218页 |
(二)“没啥可看的”:大众传媒的教化偏差 | 第218-222页 |
四、“孤岛化”且“终被撤并”的村小 | 第222-230页 |
(一)“孤岛化”:乡村学校教化的没落 | 第222-225页 |
(二)“被撤并”:“局内人”眼中的学校布局调整 | 第225-230页 |
五、教化视角下的信仰复兴 | 第230-235页 |
(一)“没啥坏处”:民间信仰的教化价值 | 第231-232页 |
(二)“有点事干”:民间信仰的一种功能 | 第232-235页 |
六、“内发型”的乡村教化 | 第235-241页 |
(一)秧歌队:传统公共活动的探索 | 第235-236页 |
(二)广场舞:新的乡村教化生长点 | 第236-238页 |
(三)两个婚礼引起的舆论:仪式化活动的教化 | 第238-241页 |
七、小结 | 第241-243页 |
第六章 反思与回应 | 第243-286页 |
一、反思:乡村教化嬗演的理性之思 | 第243-267页 |
(一)政治、经济、文化之于乡村教化的影响 | 第243-248页 |
(二)不同维度教化的“得”与“失” | 第248-261页 |
(三)分田到户后乡村教化的式微归因 | 第261-267页 |
二、回应:乡村教化体系的勾玄要廓 | 第267-286页 |
(一)乡村教化的应然价值取向 | 第267-269页 |
(二)乡村教化体系的建构原则 | 第269-277页 |
(三)乡村教化实施的具体路径 | 第277-286页 |
结语 | 第286-289页 |
参考文献 | 第289-302页 |
后记 | 第302-304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3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