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汉族传统民歌保护与教育传承研究--以桂林汉族传统民歌为例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8-11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8页 |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广西汉族传统民歌 | 第11-19页 |
| 一、广西汉族传统民歌概述 | 第11-12页 |
| 1. 广西汉族源流概况 | 第11页 |
| 2. 广西汉族传统民歌定义 | 第11-12页 |
| 二、广西汉族传统民歌的特点 | 第12-17页 |
| 1、承载着历史、民族的信息 | 第12-13页 |
| 2、拥有丰富多样的歌唱形式 | 第13-16页 |
| 3、结构精炼,词曲紧密相连 | 第16-17页 |
| 三、广西汉族传统民歌的体裁分类和艺术特征 | 第17-19页 |
| 1、号子 | 第17-18页 |
| 2、山歌 | 第18页 |
| 3、小调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桂林汉族传统民歌概述 | 第19-25页 |
| 一、桂林汉族传统民歌发展简况 | 第19-20页 |
| 二、桂林汉族传统民歌与人民生活的联系 | 第20-24页 |
| 1. 劳动生活篇 | 第20-21页 |
| 2. 社会矛盾篇 | 第21页 |
| 3. 日常生活篇 | 第21-22页 |
| 4. 爱情故事篇 | 第22-23页 |
| 5. 民间工艺篇 | 第23页 |
| 6. 历史传说篇 | 第23-24页 |
| 三、桂林汉族传统民歌的基本特征 | 第24-25页 |
| 1、始终与人民生产生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 第24页 |
| 2、鲜明的地域特征 | 第24页 |
| 3、丰富的衬字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桂林汉族传统民歌的音乐特征 | 第25-37页 |
| 一、演唱特点 | 第25-27页 |
| 1、以桂林方言为基础,琅琅上口,富于律动感 | 第25-26页 |
| 2、真假声混合、滑音等装饰音的合理运用 | 第26-27页 |
| 二、节奏节拍 | 第27-32页 |
| 三、旋律技法 | 第32-37页 |
| 第四章 桂林汉族传统民歌保护与教育传承现状调查 | 第37-47页 |
| 一、调查目的 | 第37页 |
| 二、调查问卷设计 | 第37-38页 |
| 1、小学生家长篇(附录一) | 第37-38页 |
| 2、学校篇(附录二) | 第38页 |
| 3、初中生篇(附录三) | 第38页 |
| 4、社会篇(附录四) | 第38页 |
| 三、问卷统计与分析 | 第38-47页 |
| 1、桂林汉族传统民歌家庭教育传承环境 | 第38-40页 |
| 2、学校对桂林汉族传统民歌教育传承的投入 | 第40-42页 |
| 3、中学生对桂林汉族传统民歌的掌握 | 第42-44页 |
| 4、社会大众对桂林汉族传统民歌保护传承的关注 | 第44-47页 |
| 第五章 桂林汉族传统民歌的保护措施 | 第47-49页 |
| 一、展开相关资料收集、整理的工作 | 第47页 |
| 二、重视传承人的保护 | 第47页 |
| 三、保护桂林话 | 第47-48页 |
| 四、创建桂林汉族传统民歌保护机构 | 第48-49页 |
| 第六章 桂林汉族传统民歌的教育传承对策 | 第49-51页 |
|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桂林汉族传统民歌地位 | 第49页 |
| 二、培养专门音乐人才,实现持久的活态传承 | 第49页 |
| 三、加强师资建设 | 第49-50页 |
| 四、团结社会力量,提升民众参与度 | 第50页 |
| 五、发展音乐旅游文化 | 第50-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注释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附录一 | 第55-57页 |
| 附录二 | 第57-59页 |
| 附录三 | 第59-61页 |
| 附录四 | 第61-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