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3.1 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研究 | 第12-13页 |
1.3.2 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小组研究 | 第13-14页 |
1.3.3 游戏治疗的方法研究 | 第14-16页 |
1.3.4 简要评述 | 第16-17页 |
第2章 研究设计 | 第17-22页 |
2.1 核心概念 | 第17-18页 |
2.1.1 单亲家庭子女 | 第17页 |
2.1.2 游戏治疗 | 第17-18页 |
2.1.3 团体辅导 | 第18页 |
2.2 理论支持 | 第18-20页 |
2.2.1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 第18-19页 |
2.2.2 社会学习理论 | 第19页 |
2.2.3 团体动力学理论 | 第19-20页 |
2.3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2.4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3章 研究对象概况 | 第22-26页 |
3.1 S社区服务中心概况 | 第22页 |
3.2 单亲家庭子女成长小组 | 第22-23页 |
3.2.1 成长小组目的 | 第22页 |
3.2.2 服务对象 | 第22页 |
3.2.3 成长小组的具体内容 | 第22-23页 |
3.3 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困境 | 第23-25页 |
3.3.1 心理困境 | 第23-24页 |
3.3.2 行为困境 | 第24页 |
3.3.3 人际交往困难 | 第24页 |
3.3.4 家庭经济困难 | 第24-25页 |
3.4 社会工作的服务能力 | 第25-26页 |
第4章 游戏治疗方法的具体应用 | 第26-37页 |
4.1 社工的介入 | 第26-35页 |
4.1.1“阳光计划”的社工结构 | 第26页 |
4.1.2 社工运用游戏治疗方法的介入目标 | 第26-27页 |
4.1.3 针对心理困境的介入,实现心理健康 | 第27-29页 |
4.1.4 针对行为困境的介入,矫正行为问题 | 第29-31页 |
4.1.5 针对人际交往困境的介入,实现人际良好互动 | 第31-34页 |
4.1.6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介入,实现亲子良好互动 | 第34-35页 |
4.2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扮演 | 第35-37页 |
4.2.1 治疗者 | 第36页 |
4.2.2 引导者 | 第36页 |
4.2.3 支持者 | 第36页 |
4.2.4 服务提供者 | 第36-37页 |
第5章 游戏治疗的结果评估 | 第37-40页 |
5.1 结果评估 | 第37页 |
5.2 目标完成评估 | 第37-40页 |
5.2.1 心理健康治疗的评估 | 第37页 |
5.2.2 行为矫正治疗的评估 | 第37-38页 |
5.2.3 人际交往治疗的评估 | 第38页 |
5.2.4 服务对象的改变 | 第38页 |
5.2.5 家长的反馈 | 第38-40页 |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 第40-45页 |
6.1 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分析 | 第40-41页 |
6.1.1 家庭因素 | 第40页 |
6.1.2 学校因素 | 第40-41页 |
6.1.3 朋辈群体 | 第41页 |
6.2 对游戏治疗的反思 | 第41-43页 |
6.2.1 游戏治疗的局限 | 第42页 |
6.2.2 游戏治疗的优点 | 第42-43页 |
6.2.3 游戏治疗方法的前景展望 | 第43页 |
6.3 对游戏治疗方法应用于单亲家庭子女成长小组的反思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