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社会转型与历史保护的问题 | 第12页 |
1.1.2 现代化需求与传统模式的问题 | 第12页 |
1.1.3 生态保护与城镇发展的问题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1.3 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1.3.1 苏南水乡城镇 | 第13-14页 |
1.3.2 公共空间 | 第14页 |
1.3.3 适应性重构 | 第14页 |
1.4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及适应性方法探析 | 第16-30页 |
2.1 国外相关理论及研究 | 第16-20页 |
2.1.1 关于城镇和空间的相关理论及研究 | 第16-17页 |
2.1.2 关于公共空间的相关理论及研究 | 第17-18页 |
2.1.3 关于公共空间适应性重构的相关理论及研究 | 第18-19页 |
2.1.4 国外相关理论及研究的总结 | 第19-20页 |
2.2 国内相关理论及研究 | 第20-24页 |
2.2.1 关于小城镇和空间的理论及研究 | 第20-21页 |
2.2.2 关于公共空间的理论及研究 | 第21-22页 |
2.2.3 关于适应性重构的理论及研究 | 第22-23页 |
2.2.4 国内相关理论及研究的总结 | 第23-24页 |
2.3 基于上述理论研究的适应性方法探析 | 第24-29页 |
2.3.1 适应性 | 第24-25页 |
2.3.2 公共空间适应性重构的原则 | 第25-26页 |
2.3.3 公共空间适应性重构的目标 | 第26-27页 |
2.3.4 公共空间适应性重构模式的借鉴 | 第27页 |
2.3.5 公共空间适应性重构的方法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苏南水乡城镇公共空间的特征及适应性重构原因分析 | 第30-41页 |
3.1 苏南水乡城镇公共空间的特征分析 | 第30-38页 |
3.1.1 公共空间的形态特征分析 | 第30-33页 |
3.1.2 公共空间的功能特征分析 | 第33-35页 |
3.1.3 公共空间的文化特征分析 | 第35-36页 |
3.1.4 公共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 | 第36-38页 |
3.2 苏南水乡公共空间的适应性重构的动因 | 第38-40页 |
3.2.1 内因:功能复合的需求 | 第38-40页 |
3.2.2 外因:社会的需求 | 第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苏南水乡城镇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 第41-83页 |
4.1 调研的目的、范围、内容和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4.1.1 调研的目的 | 第41页 |
4.1.2 调研范围和内容 | 第41页 |
4.1.3 调研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4.2 甪直镇概况 | 第42-46页 |
4.2.1 地理位置 | 第42页 |
4.2.2 历史沿革 | 第42-44页 |
4.2.3 自然环境与文化 | 第44-46页 |
4.3 甪直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46-65页 |
4.3.1“点”状空间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46-53页 |
4.3.2“线”型空间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53-63页 |
4.3.3“面”状空间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63-65页 |
4.4 甪直古镇区公共空间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65-74页 |
4.4.1“点”状空间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65-67页 |
4.4.2“线”型空间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67-71页 |
4.4.3“面”状空间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71-74页 |
4.5 甪直镇新镇区公共空间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74-83页 |
4.5.1“点”状空间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74-75页 |
4.5.2“线”型空间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75-77页 |
4.5.3“面”状空间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77-83页 |
第五章 苏南水乡城镇公共空间的适应性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83-93页 |
5.1 主要存在的适应性问题 | 第83-88页 |
5.1.1 功能的不适应 | 第83-84页 |
5.1.2 物质环境的不适应 | 第84-87页 |
5.1.3 文化品质的不适应 | 第87-88页 |
5.2 适应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88-91页 |
5.2.1 自然环境的不适应 | 第88页 |
5.2.2 文化传承的不适应 | 第88-89页 |
5.2.3 经济发展与发展观念的不适应 | 第89-90页 |
5.2.4 服务设施与环境设施建设的不适应 | 第90-91页 |
5.2.5 规划政策的不适应 | 第9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六章 苏南水乡城镇公共空间适应性重构策略探索 | 第93-110页 |
6.1 公共空间适应性重构策略 | 第93-96页 |
6.1.1 功能的适应性重构 | 第93-94页 |
6.1.2 物质环境的适应性重构 | 第94-95页 |
6.1.3 文化品质的适应性重构 | 第95-96页 |
6.2 甪直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适应性重构 | 第96-104页 |
6.2.1“点”状空间的适应性重构 | 第96-98页 |
6.2.2“线”型空间的适应性重构 | 第98-103页 |
6.2.3“面”状空间的适应性重构 | 第103-104页 |
6.3 甪直古镇区公共空间的适应性重构 | 第104-107页 |
6.3.1“点”状空间的适应性重构 | 第104-105页 |
6.3.2“线”型空间的适应性重构 | 第105-106页 |
6.3.3“面”状空间的适应性重构 | 第106-107页 |
6.4 甪直新镇区公共空间适应性重构 | 第107-109页 |
6.4.1“点”状空间的适应性重构 | 第107页 |
6.4.2“线”型空间的适应性重构 | 第107-108页 |
6.4.3“面”状空间的适应性重构 | 第108-10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10页 |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10-111页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图表目录 | 第116-121页 |
附录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