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犬细小病毒病发病规律调查及病理指标变化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1-21页 |
1.1 犬细小病毒的主要特性 | 第11-13页 |
1.1.1 形态特点 | 第11页 |
1.1.2 病毒基因组 | 第11页 |
1.1.3 病毒编码的蛋白 | 第11-12页 |
1.1.4 病毒的理化性质 | 第12页 |
1.1.5 病毒的血凝性 | 第12页 |
1.1.6 病毒的抗原性及其变化 | 第12-13页 |
1.1.7 病毒培养特性 | 第13页 |
1.2 犬细小病毒的致病机理 | 第13页 |
1.3 犬细小病毒的诊断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病毒分离诊断 | 第13-14页 |
1.3.2 电镜观查法 | 第14页 |
1.3.3 免疫胶体金技术 | 第14页 |
1.3.4 血凝/血凝抑制试验 | 第14页 |
1.3.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第14-15页 |
1.3.6 聚合酶链式反应 | 第15页 |
1.4 犬细小病毒病的发病原因 | 第15-17页 |
1.4.1 自身因素 | 第15页 |
1.4.2 季节因素 | 第15-16页 |
1.4.3 品种因素 | 第16页 |
1.4.4 性别因素 | 第16页 |
1.4.5 年龄因素 | 第16页 |
1.4.6 环境因素 | 第16-17页 |
1.4.7 饲养管理因素 | 第17页 |
1.4.8 疫苗免疫因素 | 第17页 |
1.5 犬细小病毒的临床表现 | 第17-18页 |
1.5.1 犬细小病毒肠炎型 | 第17-18页 |
1.5.2 犬细小病毒心肌炎型 | 第18页 |
1.5.3 混合型 | 第18页 |
1.6 犬细小病毒病的病理变化 | 第18页 |
1.7 犬细小病毒的疫苗 | 第18-19页 |
1.8 犬细小病毒病的治疗 | 第19-21页 |
2.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21-2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2.1.1 试验动物 | 第21页 |
2.1.2 试验试剂 | 第21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1-25页 |
2.2.1 CPVD发病规律调查的方法 | 第21-22页 |
2.2.2 CPVD诊断标准 | 第22页 |
2.2.3 CPV粪便毒液的制备 | 第22-23页 |
2.2.4 建立犬细小病毒病模型的预试验 | 第23页 |
2.2.5 动物处理 | 第23页 |
2.2.6 CK、LDH的测定 | 第23-24页 |
2.2.7 CPVD病理指标的测定 | 第24页 |
2.2.8 病理切片的制作 | 第24-25页 |
3 试验结果 | 第25-37页 |
3.1 CPVD发病规律调查 | 第25-27页 |
3.1.1 不同季节对犬细小病毒病发病率的差异 | 第25页 |
3.1.2 不同品种犬对细小病毒病发病率的差异 | 第25页 |
3.1.3 不同性别对犬细小病毒病发病率的差异 | 第25-26页 |
3.1.4 不同年龄犬细小病毒病发病率的差异 | 第26页 |
3.1.5 疫苗免疫对犬细小病毒病发病率的差异 | 第26-27页 |
3.2 临床变化和病理指标检测结果 | 第27-35页 |
3.2.1 CPVD病理模型临床变化 | 第27页 |
3.2.2 CPVD病理模型血常规检测 | 第27-28页 |
3.2.3 CK、LDH测定结果 | 第28页 |
3.2.4 CPVD心电图测定 | 第28-30页 |
3.2.5 电解质测定 | 第30-35页 |
(1)CPVD各期各离子测定结果 | 第30-32页 |
(2)输液计划的制定 | 第32-35页 |
3.3 剖检及病理切片 | 第35-37页 |
3.3.1 剖检变化 | 第35-36页 |
3.3.2 病理组织学观察 | 第36-37页 |
4.分析和讨论 | 第37-40页 |
4.1 犬细小病毒病发病规律调查的讨论 | 第37页 |
4.2 犬细小病毒病病理模型成功建立的讨论 | 第37-38页 |
4.2.1 犬细小病毒病的预实验 | 第37-38页 |
4.2.2 犬细小病毒病理模型的建立 | 第38页 |
4.3 心肌炎型犬细小病毒病心电图监测的讨论 | 第38页 |
4.4 犬细小病毒病电解质变化的讨论 | 第38-39页 |
4.5 制定合理输液计划的讨论 | 第39-40页 |
5.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47页 |
作者简历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附录A | 第49-52页 |
附录B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