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道路绿化主要树种及配置模式生态效益评价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引言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3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6 创新点 | 第18-20页 |
2.研究地概况 | 第20-22页 |
2.1 研究地概况 | 第20-21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2.1.2 土壤成份 | 第20-21页 |
2.1.3 气候 | 第21页 |
2.1.4 公路交通 | 第21页 |
2.1.5 植被特征与绿化概况 | 第21页 |
2.2 研究路段的确定与选点 | 第21-22页 |
3.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3.1 文献综合 | 第22页 |
3.2 实地考察 | 第22页 |
3.3 样地选取及样木调查 | 第22页 |
3.4 监测方法 | 第22-25页 |
3.4.1 不同绿化植物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 第22-23页 |
3.4.2 固碳释氧能力测定方法 | 第23-24页 |
3.4.2.1 固碳释氧测定方法 | 第23页 |
3.4.2.2 固碳释氧计算方法 | 第23-24页 |
3.4.3 滞尘能力监测方法 | 第24页 |
3.4.3.1 滞尘能力试验方法 | 第24页 |
3.4.3.2 计算方法 | 第24页 |
3.4.4 降温增湿效应测定方法 | 第24页 |
3.4.5 抑菌效益 | 第24-25页 |
3.4.6 吸收有害气体效益 | 第25页 |
3.5 数据分析 | 第25页 |
4.保定市道路绿化主要树种及绿化模式绿量分析 | 第25-31页 |
4.1 保定市道路绿化主要树种绿量率分析 | 第25-28页 |
4.1.1 主要乔木树种绿量率分析 | 第25-27页 |
4.1.2 主要灌木(藤本)树种绿量率分析 | 第27-28页 |
4.1.3 主要乔灌树种绿量率比较 | 第28页 |
4.2 保定市道路绿化主要绿化模式绿量分析 | 第28-31页 |
4.2.1 绿化模式的选取 | 第29页 |
4.2.2 主要绿化模式单位面积绿量分析 | 第29-31页 |
5. 保定市道路绿化主要树种生态效益分析 | 第31-47页 |
5.1 道路绿化不同植物固碳释氧能力分析 | 第31-34页 |
5.1.1 常见乔木固碳释氧能力分析 | 第31-32页 |
5.1.2 常见灌木固碳释氧能力分析 | 第32-34页 |
5.1.2.1 单位叶面积固碳释氧能力分析 | 第32-33页 |
5.1.2.2 单位绿化面积固碳释氧能力分析 | 第33-34页 |
5.2 道路绿化不同植物滞尘能力分析 | 第34-36页 |
5.2.1 常见乔木滞尘能力分析 | 第34-35页 |
5.2.2 常见灌木滞尘能力分析 | 第35-36页 |
5.2.2.1 单位叶面积滞尘能力分析 | 第35-36页 |
5.2.2.2 单位绿化面积滞尘能力分析 | 第36页 |
5.3 道路绿化不同植物物种的吸收SO2能力比较 | 第36-39页 |
5.3.1 常见乔木吸收SO2能力分析 | 第36-38页 |
5.3.2 常见灌木吸收SO2能力分析 | 第38-39页 |
5.3.2.1 单位叶面积吸收SO2能力分析 | 第38页 |
5.3.2.2 单位叶面积吸收 SO2能力分析 | 第38-39页 |
5.4 道路绿化不同植物物种的增湿降温能力比较 | 第39-41页 |
5.4.1 常见乔木增湿降温能力分析 | 第39-40页 |
5.4.2 常见灌木增湿降温能力分析 | 第40-41页 |
5.5 道路绿化不同植物物种的吸收Cl2能力分析 | 第41-43页 |
5.5.1 常见乔木吸收Cl2能力分析 | 第41-42页 |
5.5.2 常见灌木吸收Cl2能力分析 | 第42-43页 |
5.6 道路绿化不同植物物种的吸收HF能力分析 | 第43-45页 |
5.6.1 单位叶面积吸收HF能力分析 | 第44页 |
5.6.2 单位绿化面积吸收HF能力 | 第44-45页 |
5.7 道路绿化不同植物物种的杀菌能力分析 | 第45页 |
5.8 道路绿化不同植物物种的降噪能力分析 | 第45-47页 |
6. 保定市道路主要绿化模式生态效益分析 | 第47-64页 |
6.1 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的固碳释氧能力比较 | 第47-49页 |
6.1.1 乔木配置类型固碳释氧能力分析 | 第47-48页 |
6.1.2 乔灌固碳释氧能力分析 | 第48-49页 |
6.1.3 灌木固碳释氧能力分析 | 第49页 |
6.2 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的滞尘能力比较 | 第49-51页 |
6.2.1 乔木配置类型滞尘能力分析 | 第49-50页 |
6.2.2 乔灌滞尘能力分析 | 第50页 |
6.2.3 灌木滞尘能力分析 | 第50-51页 |
6.3 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的吸收SO2能力比较 | 第51-53页 |
6.3.1 乔木配置类型吸收SO2能力分析 | 第51-52页 |
6.3.2 乔灌吸收SO2能力分析 | 第52页 |
6.3.3 灌木吸收SO2能力分析 | 第52-53页 |
6.4 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的增湿降温能力比较 | 第53-55页 |
6.4.1 乔木配置类型增湿降温能力分析 | 第53-54页 |
6.4.2 乔灌增湿降温能力分析 | 第54页 |
6.4.3 灌木增湿降温能力分析 | 第54-55页 |
6.5 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的吸收Cl2能力比较 | 第55-57页 |
6.5.1 乔木配置类型吸收Cl2能力分析 | 第55-56页 |
6.5.2 乔灌吸收Cl2能力分析 | 第56页 |
6.5.3 灌木吸收Cl2能力分析 | 第56-57页 |
6.6 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的吸收HF能力比较 | 第57-59页 |
6.6.1 乔木配置类型吸收HF能力分析 | 第57-58页 |
6.6.2 乔灌吸收HF能力分析 | 第58页 |
6.6.3 灌木吸收HF能力分析 | 第58-59页 |
6.7 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的杀菌能力比较 | 第59-60页 |
6.7.1 乔木配置类型杀菌能力分析 | 第59页 |
6.7.2 乔灌杀菌能力分析 | 第59-60页 |
6.7.3 灌木杀菌能力分析 | 第60页 |
6.8 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的降噪能力比较 | 第60-62页 |
6.8.1 乔木配置类型降噪能力分析 | 第60-61页 |
6.8.2 乔灌降噪能力分析 | 第61页 |
6.8.3 灌木降噪能力分析 | 第61-62页 |
6.9 结论 | 第62-64页 |
7.结论与讨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