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中小学德育评价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第10-12页 |
(一)为评价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客观依据 | 第11页 |
(二)为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依据 | 第11页 |
(三)为实现中小学德育目标和实施德育督导检查提供了有效机制 | 第11-12页 |
二、中小学德育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一)多元主体评价、形成性评价理念 | 第13-14页 |
(二)等级性评价向符合性评价的转变 | 第14页 |
(三)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评价体系 | 第14-15页 |
(四)注重以评价结果量化为主的德育评价方式 | 第15页 |
(五)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的评价 | 第15页 |
(六)新课改形势下倡导的教育评价观念的革新 | 第15-16页 |
三、中小学德育评价体系研究的目标和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中小学德育评价研究的目标 | 第16页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中小学德育评价的概念界定及其功能 | 第17-23页 |
一、德育评价概念的界定 | 第17-19页 |
(一)德育评价≠品德评价 | 第17页 |
(二)德育评价概念 | 第17-19页 |
二、中小学德育评价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一)符合当前我国德育发展现实的需要 | 第19页 |
(二)能够充实德育理论体系的发展 | 第19页 |
(三)利于推动我国学校德育现代化进程 | 第19-20页 |
三、中小学德育评价的基本功能 | 第20-23页 |
(一)教育管理功能 | 第20页 |
(二)教学指导功能 | 第20页 |
(三)教育导向功能 | 第20-21页 |
(四)教育激励功能 | 第21页 |
(五)教学科研的功能 | 第21-23页 |
第二章 中小学德育评价体系基本概述 | 第23-38页 |
一、德育评价目标依据 | 第23-26页 |
(一) 基于现实且适度高于现实 | 第23-24页 |
(二)与当前国家相关德育政策相协调 | 第24-25页 |
(三)与学生发展水平相适应 | 第25页 |
(四)依据德育工作的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 | 第25-26页 |
二、德育评价对象与指标 | 第26-29页 |
(一)德育评价对象 | 第26-28页 |
(二)德育评价指标 | 第28-29页 |
三、中小学德育评价的基本内容 | 第29-38页 |
(一)全面系统的德育评价体系内容 | 第29-31页 |
(二)科学客观的德育评价体系内容 | 第31-33页 |
(三)多元化的德育评价体系内容细则 | 第33-35页 |
(四)德育评价形式上欠缺公平公正 | 第35页 |
(五)德育评价模式单一 | 第35-38页 |
第三章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评价实践中存在问题 | 第38-43页 |
一、德育评价目标的问题 | 第38-39页 |
(一)德育评价目标不明确 | 第38-39页 |
(二)德育评价目标脱离现实需要 | 第39页 |
(三)德育评价目标制定的依据单一 | 第39页 |
二、德育评价标准的问题 | 第39-41页 |
(一)评价标准欠缺实践能力的培养 | 第39-40页 |
(二)评价标准欠缺灵活性 | 第40-41页 |
三、德育评价的方式及模式问题 | 第41-43页 |
(一)德育评价形式上欠缺公平公正 | 第41页 |
(二)德育评价模式单一 | 第41-43页 |
第四章 中小学德育评价基本原则与方式 | 第43-56页 |
一、中小学德育评价基本原则 | 第43-49页 |
(一)科学性与可行性 | 第43-44页 |
(二)综合性与系统性 | 第44-46页 |
(三)层次性与动态性 | 第46-47页 |
(四)创新性与超越性 | 第47-49页 |
二、德育评价体系的实施方式 | 第49-56页 |
(一)鼓励参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第49-50页 |
(二)倡导多元化的德育评价方式 | 第50-51页 |
(三)着力构建德育评价体系网 | 第51-52页 |
(四)使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 第52-53页 |
(五)做到知行合一的德育评价方式 | 第53-54页 |
(六)评价要常态化并及时反馈评价结果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 文献 | 第57-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