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69页 |
1.1 半导体光催化概述 | 第19-27页 |
1.1.1 光化学简介 | 第19-21页 |
1.1.2 光化学原理 | 第21-24页 |
1.1.3 光催化简介 | 第24页 |
1.1.4 光催化原理 | 第24-27页 |
1.2 可见光催化剂简介 | 第27-37页 |
1.2.1 基于TiO_2的可见光催化剂 | 第27-31页 |
1.2.2 金属硫化物催化剂 | 第31-32页 |
1.2.3 Ta基可见光催化剂 | 第32-33页 |
1.2.4 Fe基可见光催化剂 | 第33-34页 |
1.2.5 g-C_3N_4可见光催化剂 | 第34-36页 |
1.2.6 Bi基可见光催化剂 | 第36-37页 |
1.2.7 其他可见光催化剂 | 第37页 |
1.3 光催化技术的应用 | 第37-42页 |
1.3.1 光催化气相污染物降解 | 第37-39页 |
1.3.2 光催化污水净化 | 第39-41页 |
1.3.3 抗菌杀菌 | 第41页 |
1.3.4 癌细胞失活 | 第41-42页 |
1.4. 光催化反应的研究现状 | 第42-49页 |
1.4.1 CO_2选择性还原 | 第42-43页 |
1.4.2 选择性氧化 | 第43-44页 |
1.4.3 形成C-C键反应 | 第44-45页 |
1.4.4 催化转移氢化反应 | 第45-48页 |
1.4.5 有机不饱和双键的还原 | 第48-49页 |
1.5 本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49-52页 |
1.5.1 本文的选题意义 | 第49页 |
1.5.2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49-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9页 |
第二章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69-77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69-71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71-73页 |
2.3 样品测试与分析条件 | 第73-77页 |
2.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73页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73页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73页 |
2.3.4 氮气吸脱附等温曲线 | 第73页 |
2.3.5 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 | 第73-74页 |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74页 |
2.3.7 时间分辨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 | 第74页 |
2.3.8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 | 第74-75页 |
2.3.9 同步辐射X射线广角散射 | 第75页 |
2.3.10 IPCE测试 | 第75页 |
2.3.11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75页 |
2.3.12 DFT理论计算 | 第75-77页 |
第三章 短程有序型钽酸盐材料的设计合成并用于可见光选择性催化氧化苯甲醇 | 第77-115页 |
3.1 引言 | 第77-78页 |
3.2 实验过程 | 第78-80页 |
3.2.1 合成有序型Na_xTaO_y·nH_2O催化剂 | 第78页 |
3.2.2 合成Na/Ta比例不同的Na_xTaO_y·nH_2O样品 | 第78页 |
3.2.3 NaTaO_3的合成 | 第78页 |
3.2.4 H_2Ta_2O_6的合成 | 第78-79页 |
3.2.5 无定型Ta_2O_5的合成 | 第79-8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80-108页 |
3.3.1 物相结构与形貌分析 | 第80-98页 |
3.3.2 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98-103页 |
3.3.3 光催化机理研究 | 第103-10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5页 |
第四章 Sn2Ta_2O_7@SnO_2复合可见光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115-143页 |
4.1 引言 | 第115-116页 |
4.2 实验过程 | 第116-119页 |
4.2.1 空心Sn_2Ta_2O_7球体的制备 | 第116页 |
4.2.2 Sn_2Ta_2O_7@SnO_2的制备 | 第116-118页 |
4.2.3 光催化活性评价 | 第118-11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19-135页 |
4.3.1 材料合成研究 | 第119-121页 |
4.3.2 复合材料的物相形貌研究 | 第121-125页 |
4.3.3 复合材料的光电行为 | 第125-127页 |
4.3.4 材料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127-13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3页 |
第五章 金属Bi负载ZnFe_2O_4催化剂制备及光协同催化还原硝基苯类化合物 | 第143-167页 |
5.1 引言 | 第143-145页 |
5.2 实验过程 | 第145-147页 |
5.2.1 ZnFe_2O_4纳米颗粒合成 | 第145页 |
5.2.2. 金属铋球的制备 | 第145页 |
5.2.3. Bi@ZnFe_2P_4复合材料的合成 | 第145-146页 |
5.2.4. 硝基苯催化还原试验 | 第146-14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47-160页 |
5.3.1 Bi@ZnFe_2O_4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表征 | 第147-149页 |
5.3.2 Bi@ZnFe_2O_4复合材料催化还原硝基苯化合物性能研究 | 第149-151页 |
5.3.3 Bi@ZnFe_2O_4复合材料催化还原硝基苯化合物的催化机理研究 | 第151-157页 |
5.3.4 Bi@ZnFe_2O_4复合材料的普适性及易用性研究 | 第157-1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60-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67页 |
第六章 用于可见光下CO_2光催化还原的Bi@ZnFe_2O_4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167-205页 |
6.1 引言 | 第167-169页 |
6.2 实验过程 | 第169-171页 |
6.2.1 Bi@ZnFe_2O_4复合材料的合成 | 第169页 |
6.2.2 电极制备及电化学测试 | 第169页 |
6.2.3 光催化CO_2还原试验 | 第169-171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71-195页 |
6.3.1 物相结构与形貌分析 | 第171-174页 |
6.3.2 Bi@ZnFe_2O_4光电行为表征 | 第174-178页 |
6.3.3 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测试 | 第178-181页 |
6.3.4 光催化反应机理 | 第181-19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95-196页 |
参考文献 | 第196-205页 |
第七章 用于交叉偶联反应的高效Pd/g-C_3N_4可见光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205-231页 |
7.1 引言 | 第205-208页 |
7.2 实验过程 | 第208-210页 |
7.2.1. g-C_3N_4的合成 | 第208页 |
7.2.2. Pd/g-C_3N_4的合成 | 第208页 |
7.2.3. 光催化C-C偶联反应 | 第208-210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210-226页 |
7.3.1 催化剂结构和形貌表征 | 第210-213页 |
7.3.2 Pd/g-C_3N_4光催化C-C偶联(铃木偶联)反应活性 | 第213-218页 |
7.3.3 催化机理研究 | 第218-224页 |
7.3.4 稳定性及普适性 | 第224-226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226-2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27-231页 |
第八章 用于光解水产氢的CsTaWO_6/Au/g-C_3N_4光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与机理研究 | 第231-253页 |
8.1 引言 | 第231-232页 |
8.2 实验过程 | 第232-233页 |
8.2.1 CsTaWO_6光催化剂的合成 | 第232页 |
8.2.2 g-C_3N_4的制备 | 第232页 |
8.2.3 CsTaWO_6/Au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232页 |
8.2.4 CsTaWO_6/Au/g-C_3N_4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232-233页 |
8.3 结果与讨论 | 第233-246页 |
8.3.1 结构物相表征; | 第233-237页 |
8.3.2 XPS分析 | 第237-240页 |
8.3.3 紫外漫反射光谱 | 第240-241页 |
8.3.4 光催化性能 | 第241-243页 |
8.3.5 光电分离研究 | 第243-244页 |
8.3.6 CsTaWO_6/Au/g-C_3N_4催化剂的循环稳定性 | 第244-245页 |
8.3.7 光催化机理研究 | 第245-246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246-247页 |
参考文献 | 第247-253页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第253-257页 |
总结 | 第253-255页 |
展望 | 第255-257页 |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57-261页 |
一、已发表或接收的学术论文 | 第257-259页 |
二、获奖情况 | 第259页 |
三、主持或参加的研究课题 | 第259-261页 |
致谢 | 第2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