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1、前言 | 第9-12页 |
2、材料与方法 | 第12-17页 |
2.1 材料 | 第12页 |
2.2 病例来源 | 第12-13页 |
2.2.1 纳入标准 | 第12页 |
2.2.2 排除标准 | 第12-13页 |
2.3 样本量及分组 | 第13页 |
2.4 两组孕产妇基本情况的可比性分析 | 第13-14页 |
2.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5.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5.2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5页 |
2.5.3 比较观察指标 | 第15-16页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16-17页 |
3、结果 | 第17-24页 |
3.1 子宫颈扩张球囊在两组孕产妇中的使用情况 | 第17页 |
3.2 两组孕产妇促宫颈成熟前后Bishop评分比较 | 第17-18页 |
3.3 两组孕产妇引产结果比较 | 第18页 |
3.4 两组孕产妇分娩方式比较 | 第18页 |
3.5 两组孕产妇剖宫产指征比较 | 第18-19页 |
3.6 两组孕产妇引产后妊娠结局比较 | 第19页 |
3.7 两组孕产妇新生儿结局比较 | 第19-20页 |
3.8 引产后剖宫产分娩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 | 第20页 |
3.9 双胎妊娠的阴道分娩 | 第20-23页 |
3.9.1 双胎妊娠的孕期保健 | 第21页 |
3.9.2 双胎妊娠的产程观察 | 第21-23页 |
3.10 双胎妊娠的剖宫产 | 第23-24页 |
4、讨论 | 第24-30页 |
4.1 双胎妊娠的特点 | 第24-27页 |
4.1.1 双胎妊娠常见并发症 | 第24-25页 |
4.1.2 双胎妊娠分娩的风险 | 第25-26页 |
4.1.3 双胎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 | 第26-27页 |
4.2 剖宫产对母婴的不利影响 | 第27页 |
4.2.1 剖宫产对母亲的不利影响 | 第27页 |
4.2.2 剖宫产对子代的不利影响 | 第27页 |
4.3 子宫颈扩张球囊的应用 | 第27-30页 |
4.3.1 子宫颈扩张球囊的应用原理 | 第27-28页 |
4.3.2 子宫颈扩张球囊的应用历史 | 第28页 |
4.3.3 子宫颈扩张球囊在双胎妊娠中促宫颈成熟及引产的注意事项 | 第28页 |
4.3.4 子宫颈扩张球囊的应用前景 | 第28-30页 |
5、结论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6页 |
附录 | 第36-37页 |
本人简历 | 第37页 |
攻读硕士阶段发表的论文 | 第37页 |
科研成果 | 第37页 |
参与项目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综述 | 第39-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