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1.2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6-17页 |
1.2.1 扶贫移民搬迁概念 | 第16页 |
1.2.2 村庄概念 | 第16页 |
1.2.3 村庄布局规划 | 第16页 |
1.2.4 新型农村社区 | 第16-17页 |
1.3 研究对象与地域范围界定 | 第17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1.3.2 地域范围界定 | 第17页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7-18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理论与实践研究 | 第20-46页 |
2.1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第20-24页 |
2.1.1 中心地理论 | 第20-21页 |
2.1.2 增长极理论 | 第21-23页 |
2.1.3 二元经济理论 | 第23-24页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纵览 | 第24-35页 |
2.2.1 国外村庄布局规划研究历程 | 第24-29页 |
2.2.2 国内村庄布局规划研究历程 | 第29-35页 |
2.2.3 研究历程总结 | 第35页 |
2.3 村庄布局规划内涵研究 | 第35-39页 |
2.3.1 村庄体系研究 | 第35-37页 |
2.3.2 村庄布局空间形态研究 | 第37-39页 |
2.4 村庄布局规划方法归纳 | 第39-42页 |
2.4.1 定性分析方法 | 第39页 |
2.4.2 定量分析方法 | 第39-41页 |
2.4.3 空间相互关系分析法 | 第41页 |
2.4.4 综合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2.5 村庄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6页 |
2.5.1 自然环境 | 第42-43页 |
2.5.2 产业经济环境 | 第43页 |
2.5.3 设施环境 | 第43-44页 |
2.5.4 人文历史环境 | 第44-46页 |
第三章 白于山区扶贫移民与村庄问题梳理 | 第46-58页 |
3.1 白于山区特征解析 | 第46-50页 |
3.1.1 区位及地域条件 | 第46-48页 |
3.1.2 人口规模与村庄类型 | 第48-49页 |
3.1.3 产业发展特点 | 第49页 |
3.1.4 政策背景 | 第49-50页 |
3.2 白于山区村庄布局演变历程 | 第50-51页 |
3.2.1 时间维度 | 第50页 |
3.2.2 空间维度 | 第50-51页 |
3.2.3 村庄布局演变趋势 | 第51页 |
3.3 白于山区扶贫移民相关研究 | 第51-55页 |
3.3.1 扶贫移民概念阐述 | 第51-52页 |
3.3.2 扶贫移民特征归纳 | 第52页 |
3.3.3 扶贫移民目标 | 第52-53页 |
3.3.4 扶贫移民安置模式及其解析 | 第53-55页 |
3.4 白于山区扶贫移民背景下村庄现状问题梳理 | 第55页 |
3.4.1 区域村庄建设混乱 | 第55页 |
3.4.2 村庄空间布局分散 | 第55页 |
3.4.3 村庄人口流失 | 第55页 |
3.4.4 村庄缺少针对性规划 | 第55页 |
3.5 白于山区村庄布局探新 | 第55-58页 |
3.5.1 适应发展 | 第56页 |
3.5.2 产业先行 | 第56页 |
3.5.3 集聚驱动 | 第56页 |
3.5.4 动态控制 | 第56-58页 |
第四章 白于山区扶贫移民与村庄布局规划协同研究 | 第58-66页 |
4.1 动力机制研究 | 第58-59页 |
4.1.1 政策因子 | 第58页 |
4.1.2 社会因子 | 第58页 |
4.1.3 经济因子 | 第58-59页 |
4.1.4 环境因子 | 第59页 |
4.1.5 城镇化因子 | 第59页 |
4.2 协同理念建构 | 第59-61页 |
4.2.1 白于山区村庄发展目标 | 第59-60页 |
4.2.2 扶贫移民与村庄布局关系研究 | 第60页 |
4.2.3 扶贫移民背景下村庄布局策略分析 | 第60-61页 |
4.3 基于扶贫移民的白于山区村庄布局规划方法研究 | 第61-66页 |
4.3.1 扶贫背景下白于山区村庄布局原则 | 第61页 |
4.3.2 村庄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第61-62页 |
4.3.3 扶贫移民背景下村庄布局规划方法选取 | 第62-63页 |
4.3.4 区域村庄体系构建 | 第63页 |
4.3.5 区域村庄布局空间形态优化 | 第63页 |
4.3.6 村庄布局规划 | 第63-66页 |
第五章 定边县杨井镇村庄布局现状解析 | 第66-82页 |
5.1 镇域村庄概况审视 | 第66-72页 |
5.1.1 村庄基本情况概述 | 第66-67页 |
5.1.2 现状用地规模及构成 | 第67-68页 |
5.1.3 人口构成及经济情况 | 第68-70页 |
5.1.4 村庄设施及交通条件 | 第70-71页 |
5.1.5 杨井镇产业发展特点 | 第71-72页 |
5.2 镇域扶贫移民历程解析 | 第72-74页 |
5.2.1 搬迁类型调研 | 第72-73页 |
5.2.2 搬迁进程及满意度分析 | 第73-74页 |
5.2.3 扶贫移民问题总结 | 第74页 |
5.3 镇域村庄布局特征解析 | 第74-78页 |
5.3.1 现状村庄特点 | 第74-76页 |
5.3.2 现状村庄体系 | 第76-77页 |
5.3.3 现状区域村庄布局形态 | 第77-78页 |
5.4 镇域村庄布局问题反思 | 第78-82页 |
5.4.1 村庄布局分散 | 第78页 |
5.4.2 设施配置不完善 | 第78-79页 |
5.4.3 缺乏村庄布局规划 | 第79-82页 |
第六章 定边县杨井镇村庄布局规划研究 | 第82-102页 |
6.1 镇域村庄布局原则与要求 | 第82-83页 |
6.1.1 产业先行 | 第82页 |
6.1.2 集聚发展 | 第82页 |
6.1.3 动态控制 | 第82-83页 |
6.2 镇域产业发展影响因子分析 | 第83页 |
6.2.1 地形条件 | 第83页 |
6.2.2 生产方式 | 第83页 |
6.2.3 文化水平 | 第83页 |
6.2.4 交通水平 | 第83页 |
6.3 镇域村庄产业发展潜力评析 | 第83-90页 |
6.3.1 方法选取 | 第83-84页 |
6.3.2 指标分类 | 第84-86页 |
6.3.3 评价标准确定 | 第86-88页 |
6.3.4 评分计算方法 | 第88-89页 |
6.3.5 评价得分 | 第89-90页 |
6.4 镇域村庄体系构建 | 第90-93页 |
6.4.1 村庄体系构建 | 第90页 |
6.4.2 新型农村社区规模 | 第90-91页 |
6.4.3 新型农村社区辐射范围 | 第91-92页 |
6.4.4 村庄体系布局 | 第92-93页 |
6.5 镇域村庄空间形态优化 | 第93-95页 |
6.5.1 村庄布局形态优化原则 | 第93页 |
6.5.2 村庄布局形态优化 | 第93-95页 |
6.6 镇域村庄布局规划 | 第95-102页 |
6.6.1 村庄布局方案 | 第95-97页 |
6.6.2 村庄职能及建设类型 | 第97页 |
6.6.3 村庄规模调整 | 第97-98页 |
6.6.4 村庄产业分区 | 第98-99页 |
6.6.5 村庄设施配置 | 第99-102页 |
结论 | 第102-104页 |
1 论文结论 | 第102页 |
2 发展展望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附录 | 第108-11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