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6-8页 |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6页 |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6-7页 |
| 1.2.1 研究内容 | 第6-7页 |
| 1.2.2 研究方法 | 第7页 |
| 1.3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第2章“数形结合”的相关理论 | 第8-16页 |
| 2.1 数形结合的发展史 | 第8-12页 |
| 2.2 “数形结合”的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 2.3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教育价值 | 第14-15页 |
| 2.4 认知心理理论下“数形结合”的解释 | 第15-16页 |
| 第3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 第16-20页 |
| 3.1 样本的选取 | 第16页 |
| 3.1.1 调查目的 | 第16页 |
| 3.1.2 调查对象 | 第16页 |
| 3.2 问卷的设计 | 第16-17页 |
| 3.3 数据分析 | 第17-20页 |
| 3.3.1 从学生角度 | 第17-18页 |
| 3.3.2 从老师角度 | 第18-20页 |
| 第4章 借助数形结合提高高中文科学生平面解析几何解题能力的实践研究 | 第20-45页 |
| 4.1 高中解析几何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的策略 | 第20-32页 |
| 4.1.1 注意加强数与形的相互表征 | 第20-23页 |
| 4.1.1.1 由数到形,数形结合 | 第20-22页 |
| 4.1.1.2 由形到数,数形沟通 | 第22页 |
| 4.1.1.3 数形等价,防止错误 | 第22-23页 |
| 4.1.2 重视学生情感变化,提高学生平面解析几何的学习兴趣 | 第23-32页 |
| 4.1.2.1 从学生角度改变对平面解析几何的惧怕心理 | 第23-26页 |
| 4.1.2.2 从教师角度应充分信任学生 | 第26-32页 |
| 4.2 提高文科学生平面解析几何解题能力的策略 | 第32-45页 |
| 4.2.1 引导学生对常见问题的归纳总结 | 第32-41页 |
| 4.2.1.1 解析几何中参数范围、最值问题 | 第32-34页 |
| 4.2.1.2 解析几何中的定点问题 | 第34-36页 |
| 4.2.1.3 解析几何中的定值问题 | 第36-38页 |
| 4.2.1.4 解析几何中探究性、存在性问题 | 第38-41页 |
| 4.2.2 文科学生充分利用错题本 | 第41-45页 |
| 第5章 总结与反思 | 第45-48页 |
| 5.1 总结 | 第45-46页 |
| 5.2 反思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附录 | 第50-55页 |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第50-51页 |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第51-52页 |
| 附录三:一份平面解析几何试卷 | 第52-55页 |
| 致谢 | 第55-57页 |
| 附件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