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 1.1.1 自然语言处理 | 第13页 |
| 1.1.2 蒙文信息处理 | 第13-14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3 本文相关内容的介绍 | 第15-18页 |
| 1.3.1 传统蒙古文简单句定义 | 第15页 |
| 1.3.2 语料库的建立 | 第15-17页 |
| 1.3.3 词性标记代码 | 第17-18页 |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8-20页 |
| 1.4.1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1.4.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 1.5 本文的组织与结构 | 第20页 |
| 1.6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蒙古文词性标注 | 第21-31页 |
| 2.1 经典的词性标注的方法 | 第21-22页 |
| 2.1.1 基于字典词性标注方法 | 第21页 |
| 2.1.2 基于规则词性标注方法 | 第21页 |
| 2.1.3 基于统计词性标注方法 | 第21-22页 |
| 2.1.4 基于规则和统计词性标注方法 | 第22页 |
| 2.2 句子预处理 | 第22-23页 |
| 2.3 自下而上词性标注 | 第23-27页 |
| 2.3.1 蒙古文词的特点 | 第24页 |
| 2.3.2 规则库和词典库 | 第24-26页 |
| 2.3.3 词性标注方法 | 第26-27页 |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 2.4.1 实验评价标准 | 第27-28页 |
| 2.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28-30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蒙古文简单句格与主语标志词的还原 | 第31-43页 |
| 3.1 蒙古文的格 | 第31-34页 |
| 3.1.1 主格的形式与意义 | 第31-32页 |
| 3.1.2 定格(领格)的形式与意义 | 第32页 |
| 3.1.3 向位格的形式与意义 | 第32-33页 |
| 3.1.4 宾格的形式与意义 | 第33页 |
| 3.1.5 凭借格的形式与意义 | 第33-34页 |
| 3.1.6 从比格的形式与意义 | 第34页 |
| 3.1.7 和同格的形式与意义 | 第34页 |
| 3.2 传统蒙古文简单句的格和主语标志词省略现象分析 | 第34-37页 |
| 3.2.1 蒙古文中向位格的省略的现象 | 第35页 |
| 3.2.2 蒙古文中省略宾格的现象 | 第35-36页 |
| 3.2.3 主语标志词(?)省略的现象 | 第36-37页 |
| 3.3 格与主语标志词还原规则的制定 | 第37-38页 |
| 3.4 格与主语标志词还原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8-42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自下而上蒙古文简单句句法分析 | 第43-55页 |
| 4.1 经典的句法分析方法 | 第43页 |
| 4.2 自下而上的蒙古文句法分析 | 第43-48页 |
| 4.2.1 规则的形式化 | 第44-46页 |
| 4.2.2 自下而上的句法分析算法的设计 | 第46-48页 |
| 4.3 句法分析二叉树的构建 | 第48-50页 |
| 4.4 句法分析整体流程 | 第50-51页 |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1-54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 5.1 总结 | 第55-56页 |
| 5.2 展望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