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观视角下陕北地区庙会文化传播研究--以佳县白云山庙会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动机与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3.1 陕北地区庙会文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2 仪式观视角下民俗学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3.3 研究成果述评 | 第16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思路及方法 | 第16-19页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白云山庙会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传播仪式观的理论视角 | 第19-22页 |
2.1.1 传播的仪式观 | 第19-20页 |
2.1.2 格尔茨的解释人类学理论 | 第20-22页 |
2.2 庙会文化与仪式观的契合点 | 第22-25页 |
2.2.1 庙、庙会与庙会文化 | 第22-23页 |
2.2.2 仪式观视角下的庙会文化传播活动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白云山庙会和白云山庙会文化传播的仪式渊源 | 第25-36页 |
3.1 白云山庙会概况 | 第25-29页 |
3.1.1 白云山地理环境 | 第25页 |
3.1.2 白云山人文环境 | 第25-27页 |
3.1.3 白云山庙会的发展历程 | 第27-29页 |
3.2 白云山庙会文化传播的仪式渊源 | 第29-36页 |
3.2.1 道教文化 | 第30-32页 |
3.2.2 民间信仰 | 第32-36页 |
第四章 白云山庙会文化传播的仪式呈现方式 | 第36-54页 |
4.1 仪式的符号呈现 | 第37-42页 |
4.1.1 仪式中的象征性符号的信息隐喻 | 第37-42页 |
4.2 参与者与仪式 | 第42-54页 |
4.2.1 参演者——道士与信士的共同活动 | 第42-43页 |
4.2.2 宗教形式的典礼——庙会仪式展演 | 第43-48页 |
4.2.3 观众角色——信众参与庙会的仪式 | 第48-54页 |
第五章 庙会文化传播的现实意义诠释 | 第54-59页 |
5.1 交流情感、促进人际交往,进而维护社会秩序 | 第54-56页 |
5.2 庙会中的贸易往来,促进人们经济观念的形成 | 第56-57页 |
5.3 想象的地域文化共同体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