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3-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第18-28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8-24页 |
2.1.1 国外研究文献 | 第18-20页 |
2.1.2 国内研究文献 | 第20-23页 |
2.1.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第23-24页 |
2.2 审计风险的基础理论 | 第24-26页 |
2.2.1 审计风险的涵义 | 第24页 |
2.2.2 审计风险的特征 | 第24-25页 |
2.2.3 审计风险的种类 | 第25-26页 |
2.3 审计风险的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6页 |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6-27页 |
2.3.3 审计风险控制理论 | 第27-28页 |
3 创业板上市公司制度背景与审计风险分析 | 第28-40页 |
3.1 创业板上市公司制度背景 | 第28-33页 |
3.1.1 创业板制度的特点 | 第28-30页 |
3.1.2 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现状 | 第30-32页 |
3.1.3 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点 | 第32-33页 |
3.2 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现状分析 | 第33-35页 |
3.2.1 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情况 | 第33-34页 |
3.2.2 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现状 | 第34-35页 |
3.3 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 第35-40页 |
3.3.1 创业板制度缺陷引发审计风险 | 第36页 |
3.3.2 创业板上市公司自身经营不足导致审计风险 | 第36-37页 |
3.3.3 注册会计师执业能力及其行业管理不高导致审计风险 | 第37-38页 |
3.3.4 创业板市场监管不严格加大审计风险 | 第38-40页 |
4 "新大地"公司审计风险案例分析 | 第40-49页 |
4.1 "新大地"公司的基本情况介绍 | 第40-42页 |
4.2 "新大地"公司财务造假主要方式 | 第42-46页 |
4.2.1 虚增收入 | 第42-43页 |
4.2.2 虚减成本 | 第43-44页 |
4.2.3 虚增固定资产 | 第44页 |
4.2.4 隐瞒关联方交易 | 第44-46页 |
4.3 "新大地"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46-47页 |
4.3.1 "新大地"自身经营不规范 | 第46页 |
4.3.2 注册会计师违法执业及会计师事务所经营管理缺失 | 第46-47页 |
4.3.3 证监会审核力度不强 | 第47页 |
4.4 案例启示 | 第47-49页 |
5 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规避策略 | 第49-56页 |
5.1 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治理 | 第49-51页 |
5.1.1 加强公司治理框架建设 | 第49页 |
5.1.2 重视公司内部审计 | 第49-50页 |
5.1.3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架构体系 | 第50-51页 |
5.2 强化外部审计 | 第51-53页 |
5.2.1 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 第51页 |
5.2.2 加强重点内容审计 | 第51页 |
5.2.3 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意识 | 第51-52页 |
5.2.4 完善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体系 | 第52页 |
5.2.5 保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过程中的独立性 | 第52-53页 |
5.3 提高外部监管力度 | 第53-54页 |
5.3.1 加强公司上市资格的审查力度 | 第53页 |
5.3.2 加大证监会对审计欺诈的处罚力度 | 第53-54页 |
5.3.3 建立多层次的监管体系 | 第54页 |
5.4 加强舆论监督 | 第54-5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