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混凝土轨道梁多形态演变机理及形体控制参数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主要符号 | 第18-19页 |
1 绪论 | 第19-43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9页 |
1.1.1 单轨发展及应用概况 | 第19-26页 |
1.1.2 选题背景 | 第26-27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27-2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9-38页 |
1.2.1 PC轨道梁结构体系研究现状 | 第29页 |
1.2.2 PC轨道梁线形控制研究现状 | 第29-30页 |
1.2.3 PC轨道梁结构变形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1.2.4 PC轨道梁设计系统研究现状 | 第31页 |
1.2.5 形体参数推导方法研究现状 | 第31-33页 |
1.2.6 研究现状中的不足 | 第33-3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8-43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概述 | 第38-40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40-43页 |
2 早龄期PC轨道梁多形态瞬时结构变形研究 | 第43-83页 |
2.1 概述 | 第43-44页 |
2.2 多形态演变机理及形态差异修正 | 第44-46页 |
2.2.1 结构变形影响因素 | 第44页 |
2.2.2 多形态演变机理 | 第44-45页 |
2.2.3 梁体变形反向修正 | 第45页 |
2.2.4 施工差异量修正值 | 第45-46页 |
2.2.5 基本形态及演变过程 | 第46页 |
2.3 PC轨道梁材料特性增长规律 | 第46-51页 |
2.4 PC轨道梁多时态瞬时弯曲变形 | 第51-66页 |
2.4.1 挠度计算理论 | 第51-53页 |
2.4.2 PC轨道梁弯曲变形有限元分析 | 第53-60页 |
2.4.3 理论计算与工程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60-66页 |
2.5 PC轨道梁多时态伸缩变形 | 第66-72页 |
2.5.1 混凝土收缩机理及计算理论 | 第66-68页 |
2.5.2 PC轨道梁混凝土多时态收缩试验 | 第68-70页 |
2.5.3 PC轨道梁多时态伸缩量有限元分析 | 第70-72页 |
2.6 PC轨道梁结构变形试验研究 | 第72-81页 |
2.6.1 试验方案概况 | 第72-75页 |
2.6.2 应力试验结果 | 第75-76页 |
2.6.3 变形试验结果 | 第76-80页 |
2.6.4 试验结果讨论 | 第80-8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3 运营期PC轨道梁性能自平衡能力研究 | 第83-135页 |
3.1 概述 | 第83页 |
3.2 酸性腐蚀场中PC轨道梁抗老化能力 | 第83-87页 |
3.2.1 碳化腐蚀机制 | 第84-85页 |
3.2.2 硫酸根离子腐蚀机制 | 第85页 |
3.2.3 酸性腐蚀试验 | 第85-87页 |
3.2.4 性能退化对结构变形的综合性评价 | 第87页 |
3.3 PC轨道梁徐变变形分析 | 第87-90页 |
3.3.1 混凝土的徐变机理 | 第87-88页 |
3.3.2 徐变计算方法 | 第88-90页 |
3.4 短期移动荷载作用下PC轨道梁的时程研究 | 第90-105页 |
3.4.1 列车行驶参数 | 第90-92页 |
3.4.2 结构响应包络曲线 | 第92-94页 |
3.4.3 挠度时程特征分析 | 第94-96页 |
3.4.4 梁端转角时程特征分析 | 第96-98页 |
3.4.5 正应力时程特征分析 | 第98-101页 |
3.4.6 剪应力时程特性分析 | 第101-103页 |
3.4.7 预应力钢束时程特性分析 | 第103-104页 |
3.4.8 结构响应规律讨论 | 第104-105页 |
3.5 循环荷载作用下PC轨道梁的疲劳研究 | 第105-120页 |
3.5.1 交通量统计 | 第105-107页 |
3.5.2 疲劳幅值谱统计方法 | 第107-109页 |
3.5.3 疲劳损伤准则 | 第109页 |
3.5.4 梁端转角疲劳分析 | 第109-112页 |
3.5.5 混凝土截面正应力疲劳分析 | 第112-117页 |
3.5.6 预应力钢绞线疲劳分析 | 第117-119页 |
3.5.7 疲劳特性评价 | 第119-120页 |
3.6 动力荷载循环次数对结构特性影响分析 | 第120-130页 |
3.6.1 动力模拟方案 | 第121-125页 |
3.6.2 计算结果 | 第125-129页 |
3.6.3 结果讨论 | 第129-130页 |
3.7 运营期结构性能自平衡能力评价 | 第130-132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132-135页 |
4 PC轨道梁线形参数推导模型研究 | 第135-169页 |
4.1 概述 | 第135-138页 |
4.2 PC轨道梁设计线路特征 | 第138-140页 |
4.3 线形推导模型假定 | 第140-145页 |
4.3.1 构造假定梁顶曲线值域的空间矩阵 | 第140-144页 |
4.3.2 构造已知梁顶曲线的空间矩阵 | 第144页 |
4.3.3 线形推导模型评价 | 第144-145页 |
4.4 图像构造 | 第145-147页 |
4.4.1 图像的空间矩阵特征 | 第145-146页 |
4.4.2 空间矩阵转换 | 第146-147页 |
4.5 图像前处理 | 第147-151页 |
4.5.1 图像处理方法 | 第147-149页 |
4.5.2 图像处理结果 | 第149-151页 |
4.6 图像小波分解 | 第151-155页 |
4.6.1 小波理论 | 第151-152页 |
4.6.2 图像小波分解 | 第152-155页 |
4.7 梁顶曲线筛选 | 第155-157页 |
4.7.1 二分法筛选梁顶点集 | 第155-156页 |
4.7.2 构造梁顶曲线 | 第156-157页 |
4.7.3 筛选效果评价 | 第157页 |
4.8 梁顶曲线评判准则 | 第157-161页 |
4.8.1 分形理论基础 | 第158-159页 |
4.8.2 评判准则建立 | 第159-161页 |
4.9 线形推导实例 | 第161-167页 |
4.9.1 线形推导过程 | 第161-165页 |
4.9.2 分析讨论 | 第165-167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167-169页 |
5 PC轨道梁多时态形体制作参数推导及应用研究 | 第169-207页 |
5.1 概述 | 第169-170页 |
5.2 坐标转换方法 | 第170-173页 |
5.3 PC轨道梁三维制作参数分析 | 第173-181页 |
5.3.1 关键制作参数及要求 | 第173-176页 |
5.3.2 多时态形体监控参数推导 | 第176-181页 |
5.4 PC轨道梁空间定位参数设计 | 第181-185页 |
5.4.1 参数定义 | 第181-182页 |
5.4.2 几何推导 | 第182-184页 |
5.4.3 锚箱垫石协调 | 第184-185页 |
5.5 PC轨道梁桥体系精度评估 | 第185-189页 |
5.5.1 工法参数误差分析 | 第185-186页 |
5.5.2 支座锚箱参数误差分析 | 第186页 |
5.5.3 梁缝误差分析 | 第186-187页 |
5.5.4 梁桥体系累积误差评估及平差设计 | 第187-189页 |
5.6 三维仿真设计系统概况 | 第189-192页 |
5.6.1 软件特点 | 第189页 |
5.6.2 软件界面和操作流程 | 第189-192页 |
5.7 工程应用 | 第192-205页 |
5.7.1 前期工程遗留PC轨道梁再利用 | 第192-196页 |
5.7.2 新建项目应用 | 第196-205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205-20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207-211页 |
6.1 结论 | 第207-209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209页 |
6.3 展望 | 第209-211页 |
致谢 | 第211-213页 |
参考文献 | 第213-223页 |
附录 | 第223-224页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223页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第223页 |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报的专利 | 第223-224页 |
D.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获得及申报的奖励 | 第2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