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绪论 | 第7-12页 |
| ·研究背景和动机 | 第7页 |
| ·文献综述 | 第7-10页 |
| ·网络舆论 | 第7-8页 |
| ·社会认同理论 | 第8-9页 |
| ·当前国内网络舆论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研究的意义及内容安排 | 第10-11页 |
|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 ·研究起点的创新 | 第11页 |
| ·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11-12页 |
| 2 药家鑫案 | 第12-22页 |
| ·“药家鑫案”网络舆论发展综述 | 第12-14页 |
| ·第一阶段——“干部家庭”?“工人家庭”?“富二代”? | 第14-15页 |
| ·《华商报》《发现被撞者在记车号22 岁大学生连刺8 刀致其亡》 | 第14页 |
| ·新华网《交通肇事何以演变成故意杀人?——西安大学生开车撞人并杀害伤者案件追踪”》 | 第14-15页 |
| ·第二阶段——“弹钢琴的手”到“激情杀人” | 第15-17页 |
| ·《新京报》《他用弹钢琴的手连捅被撞者8 刀》 | 第15-16页 |
| ·“激情杀人”辩护、向旁听征求意见、[新闻1+1]李玫瑾言论 | 第16-17页 |
| ·第三阶段——“代理人张显”“师妹事件”“黑幕”“一审死刑” | 第17-19页 |
| ·代理人张显 | 第17页 |
| ·《南方日报》《“我要是他,我也捅!”》 | 第17页 |
| ·药家鑫案“黑幕”? | 第17-18页 |
| ·一审被判死刑 | 第18-19页 |
| ·第四阶段——“上诉”“放炮庆祝”“执行死刑” | 第19-20页 |
| ·人民网《西安中级法院确认药家鑫已经上诉理由未公开》 | 第19页 |
| ·华商网《药家鑫终审被判死刑围观群众法院外放炮庆祝》 | 第19-20页 |
| ·执行死刑 | 第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 3 网络的力量 | 第22-32页 |
| ·网络舆论的主体 | 第23-24页 |
| ·网络舆论的一般形成过程 | 第24-26页 |
| ·网络的特性与网络舆论 | 第24页 |
| ·网络舆论的一般形成过程 | 第24-26页 |
| ·网络的放大作用 | 第26页 |
| ·网络舆论的衍生效应 | 第26-28页 |
| ·网络舆论议题的衍生效应 | 第26-27页 |
| ·网络舆论的社会效应 | 第27-28页 |
| ·网络舆论的变异趋势 | 第28-30页 |
| ·争议李玫瑾:网络舆论主体的非理性倾向 | 第28-29页 |
| ·技术的网络:网络舆论平台的功利性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4 社会认同分析 | 第32-40页 |
| ·社会认同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32-34页 |
| ·社会认同的形成机制 | 第33页 |
| ·自我归类理论 | 第33-34页 |
| ·谁是弱势群体? | 第34-36页 |
| ·社会分层 | 第34-35页 |
| ·网民的自我归类 | 第35-36页 |
| ·不患不均,患不公 | 第36页 |
| ·影响网民社会认同的因素 | 第36-39页 |
| ·社会传统心理——追求公平正义 | 第37-38页 |
| ·当前社会失范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5 结论 | 第40-41页 |
| ·主要结论 | 第40页 |
| ·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40-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 附录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