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18页 |
1.1 立题背景 | 第11页 |
1.2 可食性膜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可食性膜的种类 | 第12-13页 |
1.2.2 可食性膜的应用 | 第13-14页 |
1.3 大豆蛋白与茶多酚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14-17页 |
1.3.1 大豆蛋白的结构 | 第14页 |
1.3.2 大豆蛋白的成膜机制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3 茶多酚的结构和功能 | 第15页 |
1.3.4 茶多酚与蛋白质作用的理论 | 第15-16页 |
1.3.5 茶多酚与蛋白之间的作用力 | 第16页 |
1.3.6 茶多酚对大豆蛋白结构的影响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7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6页 |
2.1 材料 | 第18-19页 |
2.1.1 原料与试剂 | 第18页 |
2.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18-19页 |
2.2 方法 | 第19-21页 |
2.2.1 脱脂豆粕成分的测定 | 第19页 |
2.2.2 茶多酚脱脂豆粕膜制备工艺流程 | 第19-20页 |
2.2.3 膜性能的测定方法 | 第20-21页 |
2.3 茶多酚脱脂豆粕膜制备条件研究 | 第21-23页 |
2.3.1 成膜载体的选择 | 第21页 |
2.3.2 增塑剂种类的选择 | 第21-22页 |
2.3.3 还原剂种类的选择 | 第22页 |
2.3.4 脱脂豆粕浓度对膜性能的影响 | 第22页 |
2.3.5 膜厚度对膜性能的影响 | 第22页 |
2.3.6 成膜液组分对膜性能的影响 | 第22页 |
2.3.7 茶多酚脱脂豆粕膜配方优化 | 第22-23页 |
2.4 茶多酚脱脂豆粕膜结构表征 | 第23页 |
2.4.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3页 |
2.4.2 扫描电镜分析 | 第23页 |
2.5 茶多酚脱脂豆粕涂膜液的应用研究 | 第23-25页 |
2.5.1 茶多酚对脱脂豆粕成膜液抗氧化性质的影响 | 第23-24页 |
2.5.2 花生柿子涂膜保鲜 | 第24-25页 |
2.5.3 苹果切片涂膜保鲜 | 第25页 |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5-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51页 |
3.1 脱脂豆粕成分分析 | 第26页 |
3.2 茶多酚脱脂豆粕膜的制备 | 第26-43页 |
3.2.1 成膜载体的确定 | 第26页 |
3.2.2 增塑剂种类对脱脂豆粕膜性状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3 还原剂种类对脱脂豆粕膜性能的影响 | 第27页 |
3.2.4 脱脂豆粕浓度对膜性能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5 膜厚度对性能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6 丙三醇浓度对膜性能的影响 | 第29-31页 |
3.2.7 亚硫酸钠浓度对膜性能的影响 | 第31-34页 |
3.2.8 茶多酚浓度对膜性能的影响 | 第34-36页 |
3.2.9 膜配方的优化 | 第36-43页 |
3.3 茶多酚脱脂豆粕膜结构表征 | 第43-45页 |
3.3.1 红外光谱测定结果 | 第43-44页 |
3.3.2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第44-45页 |
3.4 茶多酚脱脂豆粕涂膜液的应用 | 第45-51页 |
3.4.1 茶多酚浓度对涂膜液抗氧化性质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2 花生柿子涂膜保鲜效果的测定 | 第46-49页 |
3.4.3 苹果切片涂膜保鲜效果 | 第49-51页 |
4 讨论 | 第51-54页 |
4.1 脱脂豆粕原料的选择 | 第51-52页 |
4.2 脱脂豆粕浓度及膜厚度对膜性能的影响 | 第52页 |
4.3 增塑剂和还原剂对脱脂豆粕膜性能的影响 | 第52-53页 |
4.4 茶多酚和蛋白相互作用分析 | 第53-54页 |
5 结论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