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建筑材料论文

高性能混凝土在桥梁工程上的应用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8-14页
    1.1 研究背景第8-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1 高性能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外加剂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本文主要工作第12-14页
        1.3.1 研究内容第12页
        1.3.2 研究方法第12页
        1.3.3 技术路线第12-14页
第2章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第14-27页
    2.1 高性能原理分析第14-17页
        2.1.1 降低水胶比第14-15页
        2.1.2 改善水泥石的相组成第15页
        2.1.3 对流动性的影响第15-16页
        2.1.4 选择适量的胶结浆体第16页
        2.1.5 选择适当的砂率第16-17页
    2.2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理论公式第17-18页
        2.2.1 强度理论第17-18页
        2.2.2 用水量的确定第18页
        2.2.3 砂率的调整第18页
        2.2.4 配合比的调整第18页
    2.3 高性能混凝土的一般要求第18-19页
        2.3.1 混凝土的抗碱-骨料反应性能第19页
        2.3.2 混凝土氯离子总含量及电通量要求第19页
        2.3.3 混凝土抗冻性及其他性能要求第19页
    2.4 原材料性能要求及原材料选择第19-23页
        2.4.1 水泥第19-20页
        2.4.2 粗骨料第20-21页
        2.4.3 细骨料第21页
        2.4.4 施工用水第21-22页
        2.4.5 矿物掺合料第22-23页
        2.4.6 高性能外加剂第23页
        2.4.7 原材料的选择第23页
    2.5 配合比设计第23-26页
    2.6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3章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结果及分析第27-48页
    3.1 各种配合比拌合物性能第27-29页
    3.2 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及分析第29-35页
        3.2.1 试验结果第29-30页
        3.2.2 试验结果分析第30-35页
    3.3 弹性模量试验结果及分析第35-37页
        3.3.1 试验结果第35-36页
        3.3.2 试验结果分析第36-37页
    3.4 耐久性试验结果及分析第37-46页
        3.4.1 抗冻性第37-42页
        3.4.2 电通量第42-46页
        3.4.3 抗裂性第46页
        3.4.4 抗渗性第46页
    3.5 42.5级水泥和52.5级水泥实验对比分析第46页
    3.6 配合比选择第46-47页
    3.7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4章 有限元模拟及受力分析第48-61页
    4.1 依托工程第48页
        4.1.1 工程概况第48页
        4.1.2 设计情况第48页
    4.2 车道荷载作用效应计算(修正偏心压力法)第48-54页
        4.2.1 跨中截面横向分布系数计算第50-52页
        4.2.2 支点截面横向分布系数计算第52-53页
        4.2.3 跨中弯矩计算第53-54页
    4.3 利用软件模拟桥梁第54-55页
        4.3.1 全桥模型第54页
        4.3.2 全桥受力分析第54-55页
    4.4 预制单梁分析第55-58页
        4.4.1 检测目的第56页
        4.4.2 试验荷载的确定第56页
        4.4.3 测点布置第56-57页
        4.4.4 单梁模型第57-58页
        4.4.5 单梁受力分析第58页
    4.5 试验结果分析第58-59页
        4.5.1 抗裂性第58-59页
        4.5.2 应变第59页
        4.5.3 挠度第59页
    4.6 承载力对比结果第59-60页
    4.7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5章 经济性及环境影响分析第61-64页
    5.1 建设成本第61-62页
    5.2 环境效益第62页
    5.3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4-66页
    6.1 结论第64-65页
    6.2 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致谢信第69-70页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欧李果渣膳食纤维改性工艺及其纤维素片生产工艺研究
下一篇:食用菌方便汤料生产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