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 第11-13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研究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友善”概念溯源 | 第14-19页 |
2.1 “友”、“善”释义 | 第14-16页 |
2.1.1 “友善”含义的缘起 | 第14-15页 |
2.1.2 “友善”与其他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15-16页 |
2.2 友善——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16-19页 |
2.2.1 友善的特征——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16-17页 |
2.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的基本要求 | 第17-19页 |
3 中西方伦理思想中的友善 | 第19-29页 |
3.1 中国伦理思想中的“友善” | 第19-23页 |
3.1.1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友善 | 第19-20页 |
3.1.2 中国近代伦理思想的友善 | 第20-21页 |
3.1.3 改革开放以来的友善 | 第21-23页 |
3.2 西方伦理思想中的“友善” | 第23-27页 |
3.2.1 希腊罗马时期的友善 | 第23-25页 |
3.2.2 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中的友善 | 第25-27页 |
3.3 中西方伦理思想中“友善”的区分 | 第27-29页 |
3.3.1 中西方伦理思想有关友善的共同处 | 第27-28页 |
3.3.2 中西方伦理思想有关友善的差异处 | 第28-29页 |
4 友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地位 | 第29-34页 |
4.1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基础 | 第29-30页 |
4.1.1 友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中的地位 | 第29页 |
4.1.2 友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他概念之间的联系 | 第29-30页 |
4.2 友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必要性 | 第30-34页 |
4.2.1 友善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润滑剂 | 第30-32页 |
4.2.2 友善是缓和生态环境的良方 | 第32-34页 |
5 当前我国社会友善弱化现象 | 第34-40页 |
5.1 当前我国社会友善弱化现象的表现 | 第34-35页 |
5.1.1 人际关系的紧张 | 第34-35页 |
5.1.2 生态环境的恶化 | 第35页 |
5.2 当前我国社会友善弱化现象的原因 | 第35-37页 |
5.2.1 市场经济与“道德冷漠症” | 第36页 |
5.2.2 “陌生人社会”与传统道德文化的失落 | 第36页 |
5.2.3 道德教育的缺失 | 第36页 |
5.2.4 信仰缺失和友善恐惧症 | 第36-37页 |
5.3 解决友善弱化现象的对策 | 第37-40页 |
5.3.1 加强友善教育 | 第37-38页 |
5.3.2 规范社会舆论 | 第38-39页 |
5.3.3 严惩不良社会现象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