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一、绪论 | 第12-2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4-21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3. 评述 | 第20-21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 理论意义 | 第21页 |
2. 现实意义 | 第21-22页 |
(四)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 第22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 文献研究方法 | 第22页 |
2. 案例研究方法 | 第22页 |
3. 比较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二、重大群体性事件谣言阻断机制概述 | 第23-34页 |
(一)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1. 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 第23页 |
2. 谣言的界定及其内涵分析 | 第23-25页 |
(二) 重大群体性事件中谣言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 第25-30页 |
1. 谣言传播的心理因素 | 第25-26页 |
2. 正面信息的传播渠道不畅 | 第26-27页 |
3. 大面积的社会积怨是谣言传播的社会基础 | 第27-28页 |
4. 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使谣言阻断乏力 | 第28-29页 |
5. 人际传播的随意性是谣言产生的客观因素 | 第29页 |
6. 舆论的民主开放程度不够助长谣言产生 | 第29-30页 |
7. 政府公信力降低削弱了政府阻断谣言的能力 | 第30页 |
(三) 重大群体性事件中谣言传播的特点分析 | 第30-31页 |
(四) 谣言产生及传播的相关理论和机理 | 第31-33页 |
1. 谣言产生及传播的理论基础 | 第31-33页 |
(1) 认知失调理论 | 第31-32页 |
(2) 谣言的社会集体记忆理论 | 第32页 |
(3) 谣言精神分析理论 | 第32-33页 |
2. 谣言产生及传播的机理 | 第33页 |
(五) 谣言传播的危害 | 第33-34页 |
三、谣言阻断机制缺失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34-41页 |
(一) 贵州瓮安事件分析 | 第34-36页 |
1. 贵州瓮安事件概述 | 第34页 |
2. 贵州瓮安事件中的主要谣言 | 第34-35页 |
3. 贵州瓮安事件反映出谣言阻断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5-36页 |
(二) 重庆万州事件分析 | 第36-37页 |
1. 重庆万州事件概述 | 第36页 |
2. 重庆万州事件中的主要谣言 | 第36-37页 |
3. 重庆万州事件反映出谣言阻断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7页 |
(三) 吉林通钢事件分析 | 第37-39页 |
1. 吉林通钢事件概述 | 第37页 |
2. 吉林通钢事件中的主要谣言 | 第37-38页 |
3. 吉林通钢事件反映出谣言阻断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8-39页 |
(四) 湖北石首事件分析 | 第39-41页 |
1. 湖北石首事件概述 | 第39页 |
2. 湖北石首事件中的主要谣言 | 第39-40页 |
3. 湖北石首事件反映出谣言阻断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0-41页 |
(五) 案例分析小结 | 第41页 |
四、当前重大群体性事件谣言阻断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1-47页 |
(一) 当前的谣言应对模式分析 | 第41-43页 |
(二) 当前的谣言应对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43-47页 |
1. 谣言强度理论 | 第43页 |
2. 当前的谣言应对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3-47页 |
(1) 政府层面的问题 | 第43-45页 |
(2) 媒体层面的问题 | 第45-46页 |
(3) 公众层面的问题 | 第46页 |
(4) 谣言阻断机制的客观性难题 | 第46-47页 |
五、构建重大群体性事件谣言阻断机制的对策思考 | 第47-69页 |
(一) 建立谣言的前馈控制机制 | 第47-53页 |
1.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 第47-49页 |
2. 完善新闻发布制度 | 第49-50页 |
3.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 第50-51页 |
4. 建立高效的社会心理预警机制和舆论预警机制 | 第51-52页 |
5. 针对信息时代谣言传播的新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谣言阻断 | 第52-53页 |
(二) 建立谣言的反馈控制机制 | 第53-54页 |
(三) 强化政府的谣言阻断能力 | 第54-63页 |
1. 构建谣言阻断机制中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 | 第55-57页 |
2. 构建谣言阻断机制中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 第57-59页 |
3. 提高基层政府谣言阻断的能力 | 第59-63页 |
(1) 明确基层政府进行谣言阻断的原则 | 第59-60页 |
(2) 提高基层政府的公信力 | 第60页 |
(3) 政府应该对以下容易引发谣言的导火线事件保持高度的敏感和关注 | 第60页 |
(4) 完善机制,促进社会公平,消除结构性怨恨的根源 | 第60-62页 |
(5)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 第62-63页 |
4. 发展NGO,建立谣言阻断合作机制 | 第63页 |
(四) 增强媒体的谣言阻断功能 | 第63-67页 |
(五) 提高民众抵制谣言的自觉性 | 第67-69页 |
结语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