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两种氨基MOFs对水中有机污染物吸附性能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6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2 有机污染物简介第11-14页
        1.2.1 有机染料污染物第11-12页
        1.2.2 酚类污染物第12-13页
        1.2.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第13页
        1.2.4 有机污染物处理方法第13-14页
    1.3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第14-23页
        1.3.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结构特点第14-15页
        1.3.2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主要类型第15-17页
        1.3.3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吸附领域的应用及机理讨论第17-23页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23-26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23-24页
        1.4.2 课题创新点第24-26页
第2章 实验部分第26-32页
    2.1 实验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第26-27页
        2.1.1 实验主要试剂第26页
        2.1.2 实验主要设备第26-27页
    2.2 材料的制备第27-28页
        2.2.1 NH_2-MIL-101(Fe)的制备第27页
        2.2.2 NH_2-UiO-66 (Zr)的制备第27-28页
    2.3 表征方法第28-29页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28页
        2.3.2 X-射线衍射仪(XRD)第28页
        2.3.3 N_2吸附脱附等温测试第28页
        2.3.4 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第28-29页
    2.4 吸附实验步骤第29-32页
        2.4.1 NH_2-MIL-101(Fe)对刚果红和孔雀石绿吸附性能的研究第29-30页
        2.4.2 NH_2-UiO-66(Zr)对氯酚类化合物的吸附研究第30-32页
第3章 NH_2-MIL-101(Fe)对刚果红和孔雀石绿吸附性能的研究第32-49页
    3.1 引言第32-33页
    3.2 NH_2-MIL-101(Fe)的制备及表征第33-36页
        3.2.1 NH_2-MIL-101(Fe)的制备方法第33页
        3.2.2 NH_2-MIL-101(Fe)的红外谱图第33-34页
        3.2.3 XRD分析第34-35页
        3.2.4 SEM分析第35页
        3.2.5 N_2吸附-脱附测试第35-36页
    3.3 NH_2-MIL-101(Fe) 吸附刚果红和孔雀石绿的研究第36-48页
        3.3.1 吸附时间和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36页
        3.3.2 吸附剂投入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36-37页
        3.3.3 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37-38页
        3.3.4 NH_2-MIL-101(Fe)吸附刚果红和孔雀绿动力学研究第38-40页
        3.3.5 吸附等温线第40-43页
        3.3.6 热力学研究第43-45页
        3.3.7 NH_2-MIL-101(Fe)吸附性能及机理探讨第45-47页
        3.3.8 NH_2-MIL-101(Fe)的再生性能第47-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4章 NH_2-UiO-66(Zr)对氯酚类化合物吸附性能的研究第49-64页
    4.1 引言第49-50页
    4.2 NH_2-UiO-66(Zr)的制备及表征第50-52页
        4.2.1 NH_2-UiO-66(Zr)的制备方法第50页
        4.2.2 红外光谱表征第50-51页
        4.2.3 XRD分析第51页
        4.2.4 SEM分析第51-52页
        4.2.5 N_2吸附-脱附测试第52页
    4.3 NH_2-UiO-66(Zr)对氯酚类化合物的吸附第52-63页
        4.3.1 吸附时间和吸附浓度的影响第52-53页
        4.3.2 吸附剂投入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53-54页
        4.3.3 溶液初始pH值的影响第54-55页
        4.3.4 离子强度的影响第55-56页
        4.3.5 动力学研究第56-58页
        4.3.6 吸附等温线及吸附模型第58-59页
        4.3.7 热力学研究第59-61页
        4.3.8 NH_2-UiO-66(Zr)吸附机理的研究第61-62页
        4.3.9 NH_2-UiO-66(Zr)的再生研究第62-63页
    4.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结论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72-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格和社会支持对应届硕士研究生压力的影响
下一篇:《大数据:商业驱动力》(选译)翻译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