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第一章 上海法政学院的创办与发展 | 第14-28页 |
第一节 女子法政学堂 | 第14-15页 |
第二节 上海法政学院的生长历程 | 第15-20页 |
一、创业之艰辛(1924-1927) | 第15-16页 |
二、曲折十年(1927-1937) | 第16-17页 |
三、动荡与终结(1937-1952) | 第17-20页 |
第三节“法政”何为?——校名辨析 | 第20-28页 |
一、从“法政”到“法商”再到“法政” | 第20-21页 |
二、“法政”词解 | 第21-26页 |
三“法政”、“政法”与“法科”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就业危机及回应 | 第28-37页 |
第一节 就业背景(1927-1937) | 第28-32页 |
一、大学生失业之群像 | 第28-29页 |
二、法学教育之泛滥 | 第29-30页 |
三、限制文法科 | 第30-32页 |
第二节 上海法政学院的回应与挑战 | 第32-37页 |
一、促进立案 | 第32-35页 |
二、纵横联合,积极维权 | 第35-37页 |
第三章 路在何方——上海法政学院毕业生之去向 | 第37-56页 |
第一节 法政系律师 | 第37-41页 |
一、执业上海滩 | 第37-39页 |
二、立足上海律师公会 | 第39-41页 |
第二节 司法界 | 第41-43页 |
第三节 法政巾帼 | 第43-54页 |
一、开风气之先 | 第43-50页 |
二、女律师 | 第50-51页 |
三、妇女运动 | 第51-54页 |
第四节 法政毕业生的道德修养 | 第54-56页 |
第四章 上海法政学院与上海法学院的比较 | 第56-63页 |
第一节 上海法政学院学潮与上海法学院的创立 | 第56-57页 |
第二节 法政与法学院毕业生去向之比较 | 第57-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上海法政学院历届(1927-1937)毕业生名录 | 第68-134页 |
人名索引 | 第134-13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8-139页 |
后记 | 第139-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