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等离子体动力学及电磁特性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7-26页 |
1.2.1 尘埃等离子体的研究历程 | 第17-21页 |
1.2.2 尘埃等离子体电磁特性相关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1.2.3 极区中层尘埃等离子体问题研究概况 | 第25-26页 |
1.3 研究方法简述 | 第26-28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2章 尘埃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动力学过程 | 第30-41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尘埃颗粒的充放电动力学过程 | 第30-34页 |
2.3 带电尘埃与等离子体碰撞动力学过程 | 第34-38页 |
2.3.1 基础理论和物理模型 | 第34-36页 |
2.3.2 数值计算结果及讨论 | 第36-38页 |
2.4 中性分子对带电粒子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38-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尘埃等离子体电磁参量理论研究 | 第41-54页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3.2 尘埃等离子体动理论基础 | 第42-43页 |
3.3 各向同性尘埃等离子体的介电系数模型 | 第43-49页 |
3.3.1 库仑碰撞对等离子体介电系数的影响 | 第43-46页 |
3.3.2 尘埃表面电荷涨落对介电系数的影响 | 第46-48页 |
3.3.3 尘埃形状对等离子体介电系数的影响 | 第48-49页 |
3.4 尘埃等离子体的复磁导率 | 第49-51页 |
3.5 尘埃等离子体的复电导率 | 第51-52页 |
3.6 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尘埃等离子体对电磁波的吸收 | 第54-66页 |
4.1 引言 | 第54页 |
4.2 电磁波在尘埃等离子体中的吸收 | 第54-58页 |
4.2.1 物理模型基础 | 第54-56页 |
4.2.2 数值计算结果 | 第56-58页 |
4.3 尘埃尺寸分布对电磁波吸收的影响 | 第58-60页 |
4.3.1 物理模型基础 | 第58-59页 |
4.3.2 数值计算及分析 | 第59-60页 |
4.4 尘埃等离子体电磁波吸收地面实验 | 第60-65页 |
4.4.1 实验装置 | 第60-62页 |
4.4.2 实验测量方法简介 | 第62-63页 |
4.4.3 实验数据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3-65页 |
4.5 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尘埃等离子体的非相干散射理论研究 | 第66-77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等离子体非相干散射理论基础 | 第66-71页 |
5.2.1 单粒子散射理论 | 第67-68页 |
5.2.2 等离子体集体散射 | 第68-71页 |
5.3 尘埃等离子体的非相干散射谱 | 第71-76页 |
5.3.1 物理模型 | 第71-73页 |
5.3.2 数值模拟结果 | 第73-76页 |
5.4 小结 | 第76-77页 |
第6章 极区中层顶尘埃等离子体动力学过程研究 | 第77-92页 |
6.1 引言 | 第77-79页 |
6.2 中层顶尘埃等离子体动力学模型 | 第79-86页 |
6.2.1 基本物理模型 | 第79-81页 |
6.2.2 模型数值求解方法 | 第81-82页 |
6.2.3 模型数值计算结果 | 第82-86页 |
6.3 实验观测数据分析 | 第86-91页 |
6.3.1 火箭探空历史资料 | 第86-88页 |
6.3.2 PMSE连续实验观测 | 第88-89页 |
6.3.3 PMSE方向敏感性实验研究 | 第89-91页 |
6.4 小结 | 第91-92页 |
结论 | 第92-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06-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个人简历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