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金纳米颗粒光热参数重建及其在激光诱导热疗中的应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符号表第14-17页
第1章 绪论第17-30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7-19页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第19-27页
        1.2.1 纳米颗粒光学性质研究现状第19-22页
        1.2.2 生物组织光学性质测量研究现状第22-24页
        1.2.3 激光诱导热疗过程中热效应研究现状第24-27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7-30页
第2章 金纳米颗粒光学特性分析第30-42页
    2.1 引言第30页
    2.2 DDA模型第30-32页
    2.3 金纳米棒以及纳米三角片的光学性质第32-36页
        2.3.1 金纳米棒的光学性质第32-33页
        2.3.2 金纳米三角片的光学性质第33-36页
    2.4 纳米三角片二聚体的光学性质第36-40页
        2.4.1 肩并肩排列的纳米三角片二聚体第36-38页
        2.4.2 面对面排列的纳米三角片二聚体第38-39页
        2.4.3 底边对底边排列的纳米三角片二聚体第39-40页
    2.5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3章 生物组织光学参数特性分析第42-71页
    3.1 引言第42页
    3.2 激光在生物组织内的传输第42-45页
    3.3 基于时域信息的光学参数反演第45-60页
        3.3.1 磷虾算法第45-52页
        3.3.2 生物组织光学参数反演一维问题第52-57页
        3.3.3 生物组织光学参数反演二维问题第57-60页
    3.4 基于时域峰值信息的光学参数反演第60-69页
        3.4.1 生物组织瞬态辐射信号在体测量第60-61页
        3.4.2 时域反射信号峰值与光学性质关系第61-64页
        3.4.3 时域峰值号的光学参数反演第64-69页
    3.5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4章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弥散介质多参数重建第71-103页
    4.1 引言第71页
    4.2 辐射导热耦合换热模型第71-75页
        4.2.1 稳态辐射传输模型第71-73页
        4.2.2 瞬态辐射导热耦合模型第73-75页
    4.3 光学常数以及粒径分布同时反演第75-88页
        4.3.1 基于半球透射信号的光学常数以及粒径分布同时反演第75-78页
        4.3.2 基于前向多角度散射信号的光学常数以及粒径分布同时反演第78-81页
        4.3.3 敏感度分析第81-83页
        4.3.4 二次优化方法第83-86页
        4.3.5 粒径分布与光学常数同时反演第86-88页
    4.4 时域光热多源信息融合的多宗量参数重建第88-102页
        4.4.1 常物性反演第88-89页
        4.4.2 随温度变化的导热系数与吸收系数的同时反演第89-93页
        4.4.3 烟花算法应用第93-102页
    4.5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第5章 激光作用下生物组织热响应研究第103-118页
    5.1 引言第103页
    5.2 生物组织物性第103-104页
    5.3 生物传热模型第104-109页
        5.3.1 Pennes方程第104-108页
        5.3.2 多孔介质模型第108-109页
    5.4 表面过热以及过度损伤效应第109-110页
    5.5 激光诱导热疗影响因素研究第110-117页
        5.5.1 纳米颗粒体积分数以及加热冷却时间的影响第112-114页
        5.5.2 激光加热半径的影响第114-116页
        5.5.3 肿瘤宽高比的影响第116-117页
    5.6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第6章 激光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热效应实验研究第118-129页
    6.1 引言第118页
    6.2 激光加热生物组织实验系统介绍第118-122页
        6.2.1 光源参数测定第118-120页
        6.2.2 试验系统与设备介绍第120-122页
    6.3 激光半径测量第122-123页
    6.4 离体生物组织热效应研究第123-128页
    6.5 本章小结第128-129页
结论第129-132页
    论文的创新之处第130页
    后续工作的展望第130-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第144-148页
致谢第148-149页
个人简历第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唐宋“报杀”考
下一篇:上海法政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1927-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