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基于交通微循环的住区街道空间优化策略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5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1.2 研究目的第14页
        1.1.3 研究意义第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1页
        1.2.1 交通微循环第14-18页
        1.2.2 住区交通与街道空间第18-21页
    1.3 研究思路与关键点第21-22页
        1.3.1 研究思路第21页
        1.3.2 研究的关键点第21-22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第22-25页
        1.4.1 研究内容第22-23页
        1.4.2 研究方法第23-24页
        1.4.3 研究框架第24-25页
第2章 住区交通微循环与街道空间基础研究第25-35页
    2.1 住区交通微循环的原理与定义第25-26页
        2.1.1 住区交通微循环的原理第25页
        2.1.2 住区交通微循环的定义第25-26页
    2.2 住区交通微循环的内涵和功能第26-29页
        2.2.1 住区交通微循环内涵第26-28页
        2.2.2 住区交通微循环功能第28-29页
    2.3 住区街道的功能和构成第29-34页
        2.3.1 住区街道的功能第29-30页
        2.3.2 住区微循环街道的组成和分类第30-31页
        2.3.3 住区街道空间构成第31-34页
    2.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成都市住区街道交通微循环现状调研第35-65页
    3.1 调研住区的选取第35-37页
        3.1.1 调研内容与方法第35页
        3.1.2 调研住区的选取第35-37页
    3.2 住区街道网络形态第37-43页
        3.2.1 住区与城市街道连接方式分析第37-38页
        3.2.2 微循环街道网络形态第38-41页
        3.2.3 住区微循环街道形态模式的类型第41-43页
    3.3 住区街道空间与街道交通组织特点第43-51页
        3.3.1 街道空间环境现状调研第43-48页
        3.3.2 住区街道空间环境的问卷分析第48-49页
        3.3.3 住区交通与日常生活状况综合分析第49-51页
    3.4 各类住区街道空间与交通组织特点第51-63页
        3.4.1 “密网--网状”结构模式的住区第51-54页
        3.4.2 “密网--网枝状”结构模式的住区第54-59页
        3.4.3 “疏网--网状”结构模式的住区第59-61页
        3.4.4 “疏网--网(环)枝状”结构模式的住区第61-63页
    3.5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4章 住区街道交通微循环影响要素与需求分析第65-87页
    4.1 住区交通微循环影响要素分析第65-74页
        4.1.1 住区形态模式第65-68页
        4.1.2 区位与居民生活习惯第68-69页
        4.1.3 住区功能布局特点第69页
        4.1.4 住区街道空间尺度与形态第69-71页
        4.1.5 住区街道空间环境第71-74页
    4.2 交通对街道空间的影响分析第74-79页
        4.2.1 交通模式第74-77页
        4.2.2 通行速度第77-79页
    4.3 住区交通微循环需求要素分析第79-86页
        4.3.1 居民日常行为习惯特点与空间需求第79-80页
        4.3.2 住区街道城市交通分担需求第80页
        4.3.3 住区微循环的空间需求分析第80-86页
    4.4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5章 基于交通微循环的街道空间优化策略第87-109页
    5.1 街道空间优化的流程第87-88页
    5.2 住区微循环街道空间总体优化策略第88-97页
        5.2.1 加强住区与城市街道系统的互动衔接第88-89页
        5.2.2 街道交通分级组织与空间连接限制第89-91页
        5.2.3 提升微循环街道网络连续性第91-92页
        5.2.4 完善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系统第92-94页
        5.2.5 强化机动车交通和停车组织管理第94-95页
        5.2.6 街道设施与空间环境优化第95-97页
    5.3 各类住区微循环街道空间优化策略第97-107页
        5.3.1 “密网--网状”结构模式住区第97-102页
        5.3.2 “密网--网枝状”结构模式的住区第102-104页
        5.3.3 “疏网--网状”结构模式的住区第104-106页
        5.3.4 “疏网--网(环)枝状”结构模式的住区第106-107页
    5.4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09-111页
    6.1 主要成果第109-110页
    6.2 展望第110-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8页
附录1:住区街道交通与空间状况调查问卷第118-120页
附录2:问卷统计表第120-12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州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绩效审计问题研究
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人的精神利益实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