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3 简要评述 | 第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内文献研究 | 第13-15页 |
1.2.2 国外文献研究 | 第15-16页 |
1.2.3 简要评述 | 第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论文的重点、难点 | 第18-19页 |
1.4.1 论文的重点 | 第18页 |
1.4.2 论文的难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阐释 | 第19-26页 |
2.1 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2.1.1 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含义 | 第19页 |
2.1.2 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特征 | 第19-20页 |
2.2 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2.1 绩效审计的含义 | 第20页 |
2.2.2 绩效审计的流程 | 第20-21页 |
2.2.3 绩效审计的执行主体 | 第21-22页 |
2.2.4 绩效审计的方法 | 第22-23页 |
2.3 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广州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绩效审计的现状 | 第26-36页 |
3.1 广州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绩效审计的发展状况 | 第26-28页 |
3.2 广州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 第28-34页 |
3.2.1 审计制度、标准保障方面问题 | 第28-29页 |
3.2.2 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绩效审计业务实施方面问题 | 第29-31页 |
3.2.3 审计队伍建设方面问题 | 第31-32页 |
3.2.4 绩效审计信息化应用方面问题 | 第32-33页 |
3.2.5 绩效审计成果运用方面问题 | 第33-34页 |
3.3 广州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绩效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国内外基础设施投资绩效审计经验借鉴 | 第36-42页 |
4.1 国内审计经验借鉴 | 第36-38页 |
4.1.1 深圳市基础设施投资绩效审计的特点与经验 | 第36-37页 |
4.1.2 港澳基础设施投资绩效审计的特点与经验 | 第37-38页 |
4.2 国外审计经验借鉴 | 第38-40页 |
4.2.1 美国基础设施投资绩效审计的特点与经验 | 第38-39页 |
4.2.2 澳大利亚基础设施投资绩效审计的特点与经验 | 第39-40页 |
4.3 对广州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绩效审计启示 | 第40-41页 |
4.3.1 制度的建立健全可以更快更好的发展绩效审计 | 第40页 |
4.3.2 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可以促进绩效审计工作开展 | 第40页 |
4.3.3 强化审计的独立性更能发挥监督职能 | 第40-41页 |
4.3.4 绩效跟踪审计可切实提高审计效果 | 第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完善广州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绩效审计的建议 | 第42-49页 |
5.1 绩效审计制度机制保障层面 | 第42页 |
5.1.1 因地制宜建立健全绩效审计制度 | 第42页 |
5.1.2 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审计指南和操作规程 | 第42页 |
5.2 具体业务实施层面 | 第42-44页 |
5.2.1 扩大绩效审计覆盖面 | 第42-43页 |
5.2.2 实现绩效审计资源共享 | 第43页 |
5.2.3 做到事前、事后审计监督并重 | 第43-44页 |
5.3 审计技术手段层面 | 第44页 |
5.3.1 利用审计专网软件实现审计资源共享 | 第44页 |
5.3.2 逐步实现审计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 第44页 |
5.4 审计队伍建设层面 | 第44-46页 |
5.4.1 多途径探索提升审计人员素质水平 | 第44-45页 |
5.4.2 坚守审计的谨慎性原则 | 第45页 |
5.4.3 培养清正廉洁的审计队伍 | 第45-46页 |
5.5 审计成果运用方面 | 第46-48页 |
5.5.1 注重巩固审计成果 | 第46-47页 |
5.5.2 督促开展自查自纠活动 | 第47页 |
5.5.3 以整改背书制强化审计问责 | 第47页 |
5.5.4 向社会全面公开审计结果 | 第47-4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附件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