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2页 |
1 引言 | 第16页 |
2 谷氨酰胺转胺酶 | 第16-22页 |
2.1 谷氨酰胺转胺酶来源 | 第16-18页 |
2.2 谷氨酰胺转胺酶结构及作用机理 | 第18-21页 |
2.3 谷氨酰胺转胺酶的应用 | 第21-22页 |
3 谷氨酰胺转胺酶的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3.1 谷氨酰胺转胺酶研究进度 | 第22-23页 |
3.2 谷氨酰胺转胺酶研究趋势 | 第23-25页 |
4 链霉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 | 第25-27页 |
5 链霉菌原生质体融合研究 | 第27-29页 |
6 论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9-32页 |
第2章 茂原链霉菌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再生方法的建立 | 第32-48页 |
1 前言 | 第32页 |
2 材料方法 | 第32-35页 |
2.1 材料 | 第32-3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3 结果分析 | 第35-47页 |
3.1 茂原链霉菌在YEME中的生长变化 | 第35-37页 |
3.2 菌丝培养时间与原生质体制备的关系 | 第37-38页 |
3.3 酶解温度与原生质体制备的关系 | 第38-39页 |
3.4 酶解时间与原生质体制备的关系 | 第39-41页 |
3.5 酶浓度与原生质体制备的关系 | 第41-42页 |
3.6 原生质体提纯方法的选择 | 第42-43页 |
3.7 原生质体显微镜观察与再生菌落形态 | 第43-46页 |
3.8 原生质体的保存 | 第46-47页 |
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不同茂原链霉菌株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差异 | 第48-61页 |
1 引言 | 第48页 |
2 材料方法 | 第48-49页 |
2.1 材料 | 第4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3 结果分析 | 第49-60页 |
3.1 不同菌株的原生质体制备的差异 | 第49-51页 |
3.2 酶解时间对不同菌株原生质体纯度及再生的影响 | 第51-54页 |
3.3 几株不同菌株最适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的探索 | 第54-60页 |
4 讨论与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茂原链霉菌原生质体融合条件的优化 | 第61-76页 |
1 引言 | 第61页 |
2 材料方法 | 第61-63页 |
2.1 材料 | 第61-6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62-63页 |
3 结果分析 | 第63-74页 |
3.1 PEG对原生质体的影响 | 第63-66页 |
3.2 不同分子量PEG与原生质体融合效率的关系 | 第66-69页 |
3.3 PEG促进时间的选择 | 第69-72页 |
3.4 融合子初筛方法的探索 | 第72-74页 |
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5章 多轮融合高产菌株的筛选 | 第76-87页 |
1 引言 | 第76页 |
2 材料方法 | 第76-78页 |
2.1 材料 | 第76-7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77-78页 |
3 结果分析 | 第78-85页 |
3.1 不同出发菌株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的差异 | 第78-80页 |
3.2 多轮融合筛选 | 第80-83页 |
3.3 高产菌株酶活发酵曲线 | 第83-85页 |
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6章 高产菌株培养基优化及发酵罐小试 | 第87-98页 |
1 引言 | 第87页 |
2 材料方法 | 第87-90页 |
2.1 材料 | 第87-8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88-90页 |
3 结果分析 | 第90-97页 |
3.1 高产菌株的培养基优化 | 第90-94页 |
3.2 高产菌株的发酵罐小试实验 | 第94-97页 |
4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98-103页 |
附录 | 第103-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0页 |
致谢 | 第130-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