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污水治理模式探讨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7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 ·国外关于城市污水治理的研究 | 第10-12页 |
| ·国内关于城市污水治理的研究 | 第12-14页 |
|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城市污水治理: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17-23页 |
| ·基本概念 | 第17-20页 |
| ·污水处理 | 第17页 |
| ·公共物品属性 | 第17-18页 |
| ·环境的外部性 | 第18-19页 |
| ·科斯定理 | 第19-20页 |
| ·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 ·市场化取向 | 第20-21页 |
| ·明晰环境产权 | 第21页 |
| ·有效激励 | 第21-22页 |
| ·政府监管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中国城市污水治理现状 | 第23-32页 |
| ·中国城市污水治理的简要回顾 | 第23-24页 |
| ·中国城市污水治理的行业特点 | 第24-25页 |
| ·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 | 第24页 |
| ·与宏观经济、国家政策的相关性 | 第24-25页 |
| ·区域性特点 | 第25页 |
| ·中国城市污水治理的现实状况 | 第25-30页 |
| ·中国城市污水排放量 | 第26-27页 |
| ·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营不足 | 第27-28页 |
| ·污水处理厂二次污染问题 | 第28-29页 |
| ·企业偷排污水现象严重 | 第29-30页 |
| ·中国城市污水治理模式 | 第30-32页 |
| ·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 | 第30页 |
| ·BOT 模式 | 第30-31页 |
| ·TOT 模式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国际经验:城市污水治理莱茵河模式 | 第32-37页 |
| ·莱茵河模式简介 | 第32-33页 |
| ·运作方式 | 第33-37页 |
| ·污水处理厂的筹建 | 第33页 |
| ·污水处理厂的运营 | 第33-34页 |
| ·污水检测 | 第34-35页 |
| ·产业链模式 | 第35-37页 |
| 第五章 中国城市污水治理模式的重新选择 | 第37-46页 |
| ·中国城市污水治理的模式设计 | 第37-38页 |
| ·具体运作 | 第38-43页 |
| ·污水处理厂的产权安排 | 第38页 |
| ·企业之间的约束机制 | 第38-42页 |
| ·污水处理厂的运营 | 第42-43页 |
| ·污水检测 | 第43页 |
| ·各类主体的角色定位与职责 | 第43-45页 |
| ·政府 | 第43-44页 |
| ·企业 | 第44页 |
| ·污水处理厂 | 第44页 |
| ·公众 | 第44-45页 |
| ·该种模式的雏形 | 第45-46页 |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46-48页 |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46页 |
|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