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多溴联苯醚污染 | 第12-16页 |
1.1.1 多溴联苯醚的理化性质 | 第12页 |
1.1.2 多溴联苯醚来源、分布及迁移行为 | 第12-15页 |
1.1.3 多溴联苯醚的毒理学效应 | 第15-16页 |
1.2 重金属污染 | 第16-17页 |
1.2.1 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7页 |
1.2.2 重金属的毒理学效应 | 第17页 |
1.3 多溴联苯醚-重金属复合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 | 第17-18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 第18-21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BDE209、Cd~(2+)/Pb~(2+)在水/沉积物体系中的吸附行为 | 第21-40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材料与设备 | 第21-22页 |
2.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21页 |
2.2.2 实验设备 | 第21-22页 |
2.2.3 吸附体系培养基组成 | 第2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2-26页 |
2.3.1 沉积物的采集及预处理 | 第22-23页 |
2.3.2 沉积物的粒径分离及腐殖质的提取 | 第23页 |
2.3.3 沉积物BDE209提取方法及回收率检验 | 第23-24页 |
2.3.4 BDE-209 的测定方法 | 第24页 |
2.3.5 Cd~(2+)、Pb~(2+)样品预处理及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2.3.6 BDE209、Cd~(2+)、Pb~(2+)在水/沉积物体系的吸附动力学 | 第25页 |
2.3.7 沉积物投加量对沉积物吸附Cd~(2+)、Pb~(2+)的影响 | 第25页 |
2.3.8 pH对沉积物吸附Cd~(2+)、Pb~(2+)的影响 | 第25页 |
2.3.9 腐殖质对BDE209、Cd~(2+)/Pb~(2+)在水/沉积物体系分配的影响 | 第25页 |
2.3.10 沉积物组分对BDE209、Cd~(2+)/Pb~(2+)在水/沉积物体系分配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11 质量控制与保证 | 第26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6-38页 |
2.4.1 傅里叶红外光谱、~1H核磁共振结果 | 第26-28页 |
2.4.2 BDE209测定方法检验及回收率实验结果 | 第28-29页 |
2.4.3 BDE209、Cd~(2+)、Pb~(2+)在水/沉积物体系的吸附动力学 | 第29-34页 |
2.4.4 沉积物投加量对沉积物吸附Cd~(2+)、Pb~(2+)的影响 | 第34页 |
2.4.5 pH对沉积物吸附Cd~(2+)、Pb~(2+)的影响 | 第34-35页 |
2.4.6 腐殖质对BDE209、Cd~(2+)/Pb~(2+)在水/沉积物体系分配的影响 | 第35-37页 |
2.4.7 沉积物组分对BDE209、Cd~(2+)/Pb~(2+)在水/沉积物体系分配的影响 | 第37-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铜绿假单胞菌对复合污染水/沉积物体系中BDE209的降解特性 | 第40-51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材料与设备 | 第40-41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40页 |
3.2.2 实验设备 | 第40页 |
3.2.3 菌体及其培养液 | 第40-41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3.3.1 铜绿假单胞菌的扩大培养 | 第41页 |
3.3.2 降解体系的接种 | 第41页 |
3.3.3 处理时间对铜绿假单胞菌降解水/沉积物体系中BDE209的影响 | 第41页 |
3.3.4 葡萄糖对铜绿假单胞菌降解BDE209的影响 | 第41页 |
3.3.5 腐殖质对铜绿假单胞菌降解复合污染水/沉积物体系中BDE209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6 Cd~(2+)、Pb~(2+)对铜绿假单胞菌降解水/沉积物中BDE209的影响 | 第42页 |
3.3.7 苯酚对铜绿假单胞菌降解复合污染水/沉积物体系中BDE209的影响 | 第42页 |
3.3.8 铜绿假单胞菌强化对自然水/沉积物体系BDE209的降解 | 第42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2-50页 |
3.4.1 处理时间对铜绿假单胞菌降解水/沉积物体系中BDE209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2 葡萄糖对铜绿假单胞菌降解复合污染水/沉积物体系中BDE209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3 腐殖质对铜绿假单胞菌降解复合污染水/沉积物体系中BDE209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4 Cd~(2+)、Pb~(2+)对铜绿假单胞菌降解水/沉积物体系中BDE209的影响 | 第45-47页 |
3.4.5 苯酚对铜绿假单胞菌降解复合污染水/沉积物体系中BDE209的影响 | 第47-49页 |
3.4.6 铜绿假单胞菌强化对自然水/沉积物体系BDE209的降解 | 第49-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作用下铜绿假单胞菌对水/沉积物体系BDE209-Cd~(2+)/Pb~(2+)复合污染修复 | 第51-58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材料与设备 | 第51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51页 |
4.2.2 实验设备 | 第51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4.3.1 表面活性剂对铜绿假单胞菌降解BDE209的影响 | 第51页 |
4.3.2 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对铜绿假单胞菌生长量的影响 | 第51页 |
4.3.3 表面活性剂对BDE209在水/沉积物体系分配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4 表面活性剂对铜绿假单胞菌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第52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2-56页 |
4.4.1 表面活性剂对铜绿假单胞菌降解BDE209的影响 | 第52-54页 |
4.4.2 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对铜绿假单胞菌生长量的影响 | 第54页 |
4.4.3 表面活性剂对BDE209在水/沉积物体系中的增溶效应 | 第54-55页 |
4.4.4 表面活性剂对菌体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BDE209、Cd~(2+)/Pb~(2+)复合污染作用下菌体的表面特性、微观形态及生物多样性变化 | 第58-66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材料与设备 | 第58页 |
5.2.1 实验试剂 | 第58页 |
5.2.2 实验设备 | 第58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5.3.1 BDE209、Cd~(2+)/Pb~(2+)复合污染作用下菌体表面疏水性随时间的变化 | 第58页 |
5.3.2 BDE209、Cd~(2+)/Pb~(2+)对菌体微观形态的影响 | 第58-59页 |
5.3.3 BDE209、Cd~(2+)/Pb~(2+)作用下沉积物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59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59-65页 |
5.4.1 BDE209、Cd~(2+)/Pb~(2+)复合污染作用下菌体表面疏水性随时间的变化 | 第59-60页 |
5.4.2 BDE209、Cd~(2+)、Pb~(2+)作用下菌体的SEM观察 | 第60-62页 |
5.4.3 BDE209、Cd~(2+)、Pb~(2+)作用下沉积物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62-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6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7-68页 |
创新点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表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