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我国燃煤电厂PM_(2.5) 控制水平 | 第14-35页 |
2.1 我国燃煤电厂颗粒物控制技术及分布 | 第14-26页 |
2.1.1 我国燃煤电厂颗粒物控制技术及其控制水平 | 第14-25页 |
2.1.2 我国燃煤电厂颗粒物控制技术分布 | 第25-26页 |
2.2 燃煤电厂一次PM_(2.5) 排放实测 | 第26-34页 |
2.2.1 燃煤烟气PM_(2.5) 排放监测方法 | 第26-30页 |
2.2.2 实测部分 | 第30-32页 |
2.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燃煤电厂PM_(2.5) 控制技术评估 | 第35-62页 |
3.1 技术评估流程 | 第36-37页 |
3.2 控制技术初选 | 第37-40页 |
3.3 技术评估方法的确定 | 第40-45页 |
3.3.1 评估方法及原理 | 第40-43页 |
3.3.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43-45页 |
3.4 技术评估模型与指标体系 | 第45-48页 |
3.5 评估指标量化 | 第48-52页 |
3.5.1 量化方法 | 第48-49页 |
3.5.2 量化结果 | 第49-52页 |
3.6 指标权重 | 第52-55页 |
3.6.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2-54页 |
3.6.2 指标权重的分配 | 第54-55页 |
3.7 结果与讨论 | 第55-60页 |
3.7.1 综合评估结果 | 第55-57页 |
3.7.2 权重敏感性分析 | 第57-60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燃煤电厂PM_(2.5) 减排潜力分析 | 第62-77页 |
4.1 减排潜力数据与模型 | 第62-66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62-63页 |
4.1.2 情景设计 | 第63-64页 |
4.1.3 减排潜力模型及参数设定 | 第64-66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6-74页 |
4.2.1 基准情景下PM_(2.5) 的排放情况 | 第66-67页 |
4.2.2 燃煤发电机组结构优化调整对PM_(2.5) 排放的影响 | 第67-68页 |
4.2.3 末端控制情景下减排潜力分析 | 第68-7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4-7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附录 | 第87-90页 |
附件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