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20页 |
1.2 CeO_2的晶体结构和性质 | 第20-22页 |
1.3 CeO_2材料的应用及形貌效应 | 第22-29页 |
1.3.1 NO还原反应 | 第22-23页 |
1.3.2 重整反应 | 第23-24页 |
1.3.3 CO氧化反应 | 第24-25页 |
1.3.4 水煤气变换反应 | 第25-29页 |
1.4 CeO_2材料的可控制备 | 第29-35页 |
1.4.1 沉淀法 | 第29-30页 |
1.4.2 电化学沉积法 | 第30页 |
1.4.3 微波加热辅助合成法 | 第30-31页 |
1.4.4 水热/溶剂热合成法 | 第31-32页 |
1.4.5 气体小分子吸附方法研究现状 | 第32-35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8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8-46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38-41页 |
2.1.1 实验试剂和原料 | 第38页 |
2.1.2 样品的合成方法 | 第38-41页 |
2.2 样品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 第41-44页 |
2.2.1 样品表征 | 第41-43页 |
2.2.2 催化性能测试 | 第43-44页 |
2.3 量化计算方法 | 第44-46页 |
2.3.1 计算方法和计算参数 | 第44-45页 |
2.3.2 模型建立 | 第45-46页 |
第三章 CO小分子导向合成CeO_2立方块 | 第46-58页 |
3.1 CeO_2纳米颗粒和立方块 | 第46-51页 |
3.1.1 形貌与结构表征 | 第46-49页 |
3.1.2 CO导向合成CeO_2纳米立方块的机理研究 | 第49-51页 |
3.2 CeAl-NP和CeAl-NC | 第51-57页 |
3.2.1 形貌与结构表征 | 第51-56页 |
3.2.2 水煤气变换反应活性评价 | 第56-57页 |
3.3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不同形貌Au/CeO_2胶体球的组装合成及其在低温水煤气变换反应中的晶面效应 | 第58-74页 |
4.1 形貌与结构特征 | 第58-62页 |
4.2 表面元素分布和氧化还原性能的比较 | 第62-65页 |
4.3 水煤气变换反应活性评价 | 第65-66页 |
4.4 原位红外与反应机理研究 | 第66-73页 |
4.4.1 300℃下共吸附CO&H_2O | 第66-69页 |
4.4.2 110℃下共吸附CO&H_2O | 第69-71页 |
4.4.3 200℃下吸附CO和共吸附CO&H_2O | 第71-73页 |
4.5 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球蛋白状CeO_2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74-86页 |
5.1 形貌与结构表征 | 第74-78页 |
5.2 合成机理研究 | 第78-81页 |
5.3 XPS和UV-vis分析 | 第81-82页 |
5.4 CO催化氧化活性评价 | 第82-83页 |
5.5 小结 | 第83-86页 |
第六章 CeO_2-Al_2O_3复合氧化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86-98页 |
6.1 形貌与结构表征 | 第86-88页 |
6.2 H_2合成气氛对产物表面性质的影响 | 第88-93页 |
6.3 水煤气变换反应活性评价与原位红外分析 | 第93-96页 |
6.4 小结 | 第96-98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2-114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114-115页 |
附件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