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食品防腐剂和天然防腐剂 | 第11页 |
1.2 纳他霉素概述 | 第11-14页 |
1.2.1 纳他霉素发现与命名 | 第11-12页 |
1.2.2 纳他霉素结构与基本性质 | 第12-13页 |
1.2.3 纳他霉素抑菌机理 | 第13页 |
1.2.4 纳他霉素的稳定性 | 第13-14页 |
1.2.5 纳他霉素安全性及毒性 | 第14页 |
1.3 纳他霉素的应用 | 第14-16页 |
1.3.1 纳他霉素在食品中的应用 | 第15页 |
1.3.2 纳他霉素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3 纳他霉素在农业病害防治的应用 | 第16页 |
1.3.4 纳他霉素在饲料防腐中的应用 | 第16页 |
1.4 纳他霉素的发酵生产 | 第16-19页 |
1.4.1 纳他霉素高产菌株选育 | 第16-18页 |
1.4.2 纳他霉素菌株筛选方法 | 第18-19页 |
1.5 纳他霉素生物合成途径 | 第19-20页 |
1.6 发酵条件对纳他霉素合成的影响 | 第20-21页 |
1.7 纳他霉素的分离提取 | 第21页 |
1.8 本课题的立体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9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纳他霉素高产菌株选育 | 第23-35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8页 |
2.2.1 菌种 | 第23-24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2.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4-25页 |
2.2.4 培养基 | 第25-26页 |
2.2.5 分析方法 | 第26页 |
2.2.6 培养方法 | 第26页 |
2.2.7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2.2.8 诱变方法 | 第27页 |
2.2.9 筛选方法 | 第27-2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2.3.1 纳他霉素标准曲线 | 第28-29页 |
2.3.2 出发菌株的选择 | 第29页 |
2.3.3 链霉素最小抑制浓度的确定 | 第29页 |
2.3.4 紫外线诱变处理 | 第29-31页 |
2.3.5 常压室温等离体子诱变 | 第31-33页 |
2.3.6 纳他霉素高产突变株ZM701-66 选育谱系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纳他霉素生产菌发酵工艺的研究 | 第35-59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3.2.1 菌种 | 第35页 |
3.2.2 主要试剂与主要设备 | 第35页 |
3.2.3 培养基 | 第35页 |
3.2.4 分析方法 | 第35-37页 |
3.2.5 培养方法 | 第37页 |
3.2.6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8-56页 |
3.3.1 斜面培养时间对发酵的影响 | 第38页 |
3.3.2 碳源对菌株产纳他霉素的影响 | 第38-40页 |
3.3.3 氮源对菌株产纳他霉素的影响 | 第40-42页 |
3.3.4 无机盐对纳他霉素发酵的影响 | 第42-45页 |
3.3.5 响应面试验 | 第45-48页 |
3.3.6 种龄对发酵的影响 | 第48-50页 |
3.3.7 接种量对发酵的影响 | 第50-51页 |
3.3.8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 第51页 |
3.3.9 装液量对发酵的影响 | 第51-52页 |
3.3.10 初始pH对发酵的影响 | 第52-53页 |
3.3.11 菌株ZM701-66 发酵过程曲线 | 第53-54页 |
3.3.12 10L发酵罐分批发酵工艺 | 第54-55页 |
3.3.13 10L发酵罐间歇补料分批发酵 | 第55-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第4章 纳他霉素提取条件的初步研究 | 第59-67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59页 |
4.2.1 主要试剂 | 第59页 |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59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4.3.1 发酵液预处理 | 第59页 |
4.3.2 纳他霉素的提取 | 第59-60页 |
4.4 分析方法 | 第60页 |
4.5 结果与分析 | 第60-65页 |
4.5.1 发酵液预处理 | 第60-61页 |
4.5.2 纳他霉素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61-64页 |
4.5.3 样品定性测定 | 第64-65页 |
4.5.4 样品活性检测 | 第6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5.1 结论 | 第67-68页 |
5.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