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9-22页 |
第一节 唐代及其前期人物绘画本体理论的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第二节 唐代及其前期人物绘画本体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创新之处 | 第19-22页 |
第一章 唐代及其前期人物绘画本体理论的概念界定及研究脉络 | 第22-26页 |
第一节 对“本体理论”概念的界定 | 第22-26页 |
第二节 本论文的研究脉络和主要内容 | 第26页 |
第二章 人物绘画的神性价值论 | 第26-34页 |
第一节 神性意识在原始人物图腾中的生成与体现 | 第29-31页 |
第二节 万物有灵论在原始人物岩画中的生命体征 | 第31-32页 |
第三节 神性价值对后世绘画的影响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人物绘画的审美论 | 第34-56页 |
第一节 唐代及其前期人物绘画的审美愿望与审美目的 | 第34-37页 |
第二节 道家、儒家、佛家思想在古代早期人物绘画理论中的意识建构 | 第37-48页 |
一 “道”的“本体论”在人物绘画观念中的体现 | 第37-41页 |
二 儒家文化中的“伦理观”对人物绘画的影响 | 第41-44页 |
三 佛家思想与人物绘画的境界说 | 第44-48页 |
第三节 先秦与汉代美学对人物绘画审美的影响 | 第48-53页 |
一、《周礼》对早期人物绘画的影响 | 第48-50页 |
二、《淮南子》、《论衡》与两汉人物绘画观念 | 第50-53页 |
第四节 东汉《鲁灵光殿赋》中对人物绘画的价值界定 | 第53-56页 |
第四章 人物绘画的命题论 | 第56-90页 |
第一节 唐代及其前期人物绘画的价值命题 | 第57-79页 |
一、天人合一—论人物绘画的价值归宿 | 第57-60页 |
二、大象无形—论人物绘画中的表象、本象与法象 | 第60-64页 |
三、得意忘象—论人物绘画中“意”的本体性 | 第64-68页 |
四、以形写神—论人物绘画中“神”的观念体征 | 第68-73页 |
五、气韵生动一论人物绘画的“生命本体” | 第73-79页 |
第二节 由命题而生成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绘画的审美境域 | 第79-82页 |
第三节 基于命题而生成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论中的本体价值 | 第82-90页 |
一、《画赞序》中提出的人物绘画的本体价值 | 第82-84页 |
二、《魏晋胜流画赞》中提出的人物绘画的本体范畴 | 第84-87页 |
三、《古画品录》中的品第说及其本体观念 | 第87-90页 |
第五章 人物绘画的评鉴与创作论 | 第90-105页 |
第一节 论“六法”在人物绘画评鉴与创作中的运用 | 第91-95页 |
一、谢赫在画评中对“六法”的提出 | 第91-93页 |
二、姚最在《续画品》中对“六法”的体解 | 第93-94页 |
三、姚最以后人们对“六法”的领悟 | 第94-95页 |
第二节 论“神妙能逸”在唐代人物画评中的应用及对后世的影响 | 第95-102页 |
一、张怀瓘在《画品断》中对“神、妙、能”三品论的提出 | 第95-97页 |
二、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对“神、妙、能、逸”四品论的运用 | 第97-98页 |
三、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的“自然、神、妙、精、谨细”五品论 | 第98-100页 |
四、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的“逸、神、妙、能”四格论 | 第100-102页 |
第三节 张躁与“心源论” | 第102-105页 |
第六章 人物绘画的方法论 | 第105-124页 |
第一节 唐代及其前期人物绘画的创作指向 | 第105-107页 |
第二节 人物绘画的感知方式 | 第107-112页 |
一、人物绘画中“观”的本体性 | 第107-110页 |
二、人物绘画中“悟”的本源性 | 第110-112页 |
第三节 人物绘画的关系法则 | 第112-116页 |
一、人物绘画中的“元气化合论” | 第113-114页 |
二、人物绘画中的远近法则 | 第114-115页 |
三、人物绘画中的主从法则 | 第115-116页 |
第四节 人物绘画的形态观 | 第116-120页 |
第五节 人物绘画的形体观 | 第120-124页 |
第七章 唐代及其前期的人物绘画实践对诸本体理论的体现 | 第124-148页 |
第一节 从汉代墓室壁画中透视两汉人物绘画的本体观念 | 第124-129页 |
一、汉代人物绘画中的灵魂观念 | 第124-126页 |
二、道家思想在两汉人物绘画中的体现 | 第126-127页 |
三、汉代人物绘画中的儒家思想 | 第127-129页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绘画对诸价值命题的体现 | 第129-137页 |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家状况 | 第130-131页 |
二、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与《斫琴图》看魏晋人物绘画的价值命题 | 第131-134页 |
三、萧绎与《职贡图》 | 第134-135页 |
四、北朝人物壁画中的价值命题 | 第135-137页 |
第三节 唐代人物绘画中的创作观念与审美特征 | 第137-148页 |
一、唐代人物绘画的审美境域 | 第137-139页 |
二、唐代早期的人物绘画及其创作观念 | 第139-141页 |
三、唐代中期人物绘画的创作观念转型 | 第141-144页 |
四、唐代后期的人物绘画与周舫的“丰厚为体” | 第144-148页 |
结语 | 第148-151页 |
唐代及其前期人物绘画画语画论简录 | 第151-153页 |
附图 | 第153-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3页 |
后记 | 第163-164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