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基础科学论文--水产生物学论文--水产动物学论文

虾夷扇贝毒素暴露对栉孔扇贝MXR相关蛋白活性和表达影响的初步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32页
    1.1 虾夷扇贝毒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概况第12-21页
        1.1.1 虾夷扇贝毒素及其衍生物的生物来源第13-19页
        1.1.2 虾夷扇贝毒素及其衍生物的毒性及致毒机理第19-20页
        1.1.3 虾夷扇贝毒素及其衍生物的检测方法第20-21页
    1.2 贝类对生物毒素抗性机制的研究概述第21-30页
        1.2.1 贝类的多型异源物质抗性机制第21-23页
        1.2.2 贝类P糖蛋白的研究现状第23-29页
        1.2.3 与异源物质抗性机制相关的其它解毒蛋白第29-30页
    1.3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第30-32页
第二章 温度和氮磷比对网状原角藻(北黄海株)生长与产毒的影响第32-46页
    2.1 引言第32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2-36页
        2.2.1 藻种培养第32-33页
        2.2.2 实验设计第33页
        2.2.3 样品采集、处理及分析第33-34页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34-36页
    2.3 实验结果第36-42页
        2.3.1 温度和N/P比对网状原角藻(北黄海株)生长的影响第36-38页
        2.3.2 温度和N/P比对网状原角藻形态的影响第38-39页
        2.3.3 温度和N/P比对网状原角藻产毒的影响第39-42页
    2.4 讨论第42-45页
        2.4.1 温度和N/P比对网状原角藻(北黄海株)生长的影响第42-44页
        2.4.2 温度和N/P比对网状原角藻(北黄海株)产毒的影响第44-45页
    2.5 总结第45-46页
第三章 栉孔扇贝P糖蛋白转运活性及其分布研究第46-59页
    3.1 前言第46-47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7-49页
        3.2.1 藻种培养第47页
        3.2.2 栉孔扇贝的毒藻投喂第47页
        3.2.3 扇贝组织中毒素提取及其含量的测定第47页
        3.2.4 P糖蛋白的活性测定第47-48页
        3.2.5 P糖蛋白在扇贝组织中的免疫定位第48-49页
        3.2.6 数据统计与处理第49页
    3.3 实验结果第49-54页
        3.3.1 栉孔扇贝组织中YTX浓度变化第49-50页
        3.3.2 YTX对栉孔扇贝组织的毒性作用第50-51页
        3.3.3 栉孔扇贝组织中P糖蛋白活性的变化第51-52页
        3.3.4 P糖蛋白在栉孔扇贝中的定位第52-54页
    3.4 分析讨论第54-58页
        3.4.1 YTX对栉孔扇贝组织的毒性效应第54-55页
        3.4.2 栉孔扇贝P糖蛋白介导的MXR转运活性与YTX暴露的关系第55-56页
        3.4.3 P糖蛋白在栉孔扇贝组织中的定位第56页
        3.4.4 维拉帕米与栉孔扇贝P糖蛋白的转运活性第56-58页
    3.5 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栉孔扇贝P糖蛋白及其他与MXR相关的解毒蛋白基因表达的研究第59-71页
    4.1 前言第59-60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60-63页
        4.2.1 染毒实验第60页
        4.2.2 组织RNA的提取和反转录第60-61页
        4.2.3 PCR引物设计和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第61页
        4.2.4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和目的基因表达的测定第61-62页
        4.2.5 数据处理第62-63页
    4.3 实验结果第63-66页
        4.3.1 B[a]P对栉孔扇贝不同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第63-64页
        4.3.2 YTX对栉孔扇贝不同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第64-66页
    4.4 分析讨论第66-70页
        4.4.1 CYP3A基因表达分析第66-67页
        4.4.2 GST-ω 基因表达分析第67页
        4.4.3 P-gp基因表达分析第67-68页
        4.4.4 MRP基因表达分析第68-69页
        4.4.5 栉孔扇贝对YTX解毒机制的探讨第69-70页
    4.5 小结第70-71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71-73页
    5.1 总结第71-72页
    5.2 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9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第96-97页
致谢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X公司的企业招聘风险与防范研究
下一篇:桂林市初中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